德赛西威:从惠州小厂到全球车电巨头,三十三年的智能突围之路

一、初创:外资牵手国企的 萌芽期1986-2002

1986 年的惠州还没有 电子城的名号,西湖边的一间旧厂房里,二十几个工人正围着一台进口收音机拆解 —— 这是德赛西威的前身 中欧电子的诞生现场。当时的厂长王锦峰拿着一张手绘电路图,对大家说:以后咱们要造汽车上的收音机,让中国车都用上咱的东西!

这年的中国汽车业刚起步,全国一年才产 37 万辆车,而且大多是卡车和公务车。汽车上的电子设备基本靠进口,一台车载收音机就要卖 800 块,相当于普通工人三个月的工资。惠州政府盯上了这个缺口,拉来德国西门子合资,成立了中欧电子,专门做车载音响。

德赛西威:从惠州小厂到全球车电巨头,三十三年的智能突围之路-有驾

(一)起步的 三道坎

刚成立的中欧电子,简直是 一穷二白:没有技术,没有客户,连像样的生产线都没有。王锦峰带着人跑到深圳蛇口的外资厂 偷师,假装成采购商,记下人家的生产流程,回来再自己琢磨。

第一个坎是 技术关。西门子派来的工程师只给图纸不给原理,有次生产线突然停工,外国专家要等下周才来修。技术员李建国急得睡不着,抱着电路板研究了两天两夜,终于发现是一个电阻烧了,换上新的后机器立马运转。那时候就憋着一股劲,不能让老外看扁了。李建国回忆。

第二个坎是 客户关1988 年他们带着样品去长春找一汽,门卫都不让进。王锦峰在厂门口蹲了三天,终于等到采购科长,把收音机往对方手里一塞:您试试,比进口的便宜一半,坏了我们包换!对方试了半个月,最终订了 500 台,这是中欧电子的第一笔大单。

第三个坎是 质量关1990 年给天津夏利供货时,有 10 台收音机出现杂音,夏利立马停了订单。王锦峰带着全体员工开了三天 反思会,最后决定:所有问题产品全部销毁,派技术团队驻厂整改三个月。整改期间,员工们每天工作 12 小时,终于重新赢回了信任。

(二)借船出海:跟着西门子学本事

1992 年,中欧电子更名为 西门子威迪欧,西门子持股 70%,成了绝对控股方。这可不是简单换个名字,西门子把整套汽车电子标准都带了过来:车间要恒温恒湿,零件公差不能超过 0.1 毫米,每台产品要经过 27 道检测。

那时候才知道什么叫车规级李建国说,以前我们觉得能响就行,西门子要求零下 40 度到零上 85 度都能正常工作,还要抗震动、抗干扰。为了达到标准,工厂花 200 万引进了德国的检测设备,员工全员参加西门子的培训,光考试就考了八轮。

跟着西门子,中欧电子第一次接触到高端市场。1995 年他们开始给上海大众供货,一台桑塔纳的车载音响卖 1200 块,一年就卖了 3 万台。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做 定制化”—— 根据车企的要求改外观、加功能,这为后来做智能座舱埋下了伏笔。

(三)2002 年:转折点上的抉择

2002 年,西门子要整合全球业务,想把中国工厂变成单纯的代工厂。消息传来,全厂炸开了锅:要是只代工,咱们永远学不到核心技术!时任中方总经理的高大鹏(后来的董事长)力排众议,提出 中方增持股份,要掌握发展主动权。

谈判谈了整整半年,西门子最终同意把 30% 的股份卖给中方,公司更名为 德赛西门子。高大鹏在全员大会上说:咱们既要借老外的船,更要练自己的桨,将来得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这年,公司营收突破 2 亿,虽然大部分还是代工业务,但已经悄悄组建了 10 人的研发团队,开始琢磨车载导航技术。

二、发展:三次转型的 突围战2003-2020

(一)2003-2008:从代工到自主研发,啃下导航硬骨头

2003 年的中国车市开始爆发,私家车销量一年涨 30%,但车载导航还是个新鲜玩意儿 —— 进口的要卖 2 万块,普通车主根本买不起。高大鹏看准了这个机会,把全年利润的 40% 投进研发,要做 中国人买得起的导航

研发过程比想象中难十倍。那时候没有现成的地图数据,团队只能开车在全国跑,靠人工采集道路信息。工程师张强记得,2004 年为了采集西藏的道路数据,他们开着越野车走了 20 天,车陷进泥里好几次,晚上就睡在车里。有次遇到暴风雪,差点以为回不来了。

2006 年,第一代自主研发的导航仪终于下线,定价 8000 块,比进口的便宜 60%。可推向市场后却没人买 —— 车企不信任国产导航,车主觉得 国产的不靠谱。高大鹏带着团队跑了 18 家车企,最后跟奇瑞达成协议:免费装 1000 台试用,好用再付款。

试用期间,团队每天盯着后台数据,发现车主反映 定位不准,立马派人去现场调试;有人说 操作太复杂,连夜改了界面。三个月后,奇瑞不仅付了款,还追加了 5000 台订单。2008 年,这款导航仪卖了 12 万台,公司营收突破 8 亿,自主研发产品占比从 0 涨到了 30%

(二)2009-2015:拥抱智能化,从导航到智能座舱

2009 年,苹果推出了 iPhone,智能手机开始普及。高大鹏在一次行业会上看到有人用手机连接车载屏幕,突然意识到:以后的车机不是单纯的导航,得能联网、能互动!他当场拍板:放弃传统导航,全力做 智能座舱

这个决定在公司内部引发了争议:传统导航卖得好好的,为啥要冒险?高大鹏拿出数据反驳:现在年轻人买车,先看车机好不好用,再看发动机!他把研发团队扩到 200 人,花 5000 万引进了安卓系统开发技术。

2012 年,第一代智能座舱产品诞生了 —— 能连接手机、能听在线音乐、能实时更新地图。可找车企合作时又碰壁了:车机太复杂,车主不会用怎么办?团队灵机一动,在 4S 店搞 体验活动,让销售手把手教车主操作。有个年轻车主试完说:这比我手机还好用,就冲这个车机买这车!

2013 年,公司正式更名为 德赛西威,彻底和西门子脱钩,成了纯中资企业。这年他们拿到了吉利的大订单,为帝豪车型配套智能座舱,一年就卖了 20 万台。2015 年,智能座舱业务营收突破 25 亿,占总营收的 60%,德赛西威成了国内智能座舱的 隐形冠军

(三)2016-2020:瞄准自动驾驶,上市融资闯新局

2016 年,特斯拉推出了 Autopilot,自动驾驶成了行业热点。高大鹏又嗅到了机会:智能座舱是眼睛,自动驾驶是大脑,以后两者必须结合!可做自动驾驶需要巨额投入,公司账上的钱根本不够。

上市成了唯一的选择。但汽车电子行业研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投行都担心风险。负责上市筹备的财务总监刘芳说:我们跑了 20 多家投行,有人直接说你们这生意太烧钱,上市很难

为了说服投行,德赛西威拿出了硬核数据:已经积累了 500 项专利,和华为达成了自动驾驶合作,拿到了小鹏的意向订单。2017 12 26 日,德赛西威(002920)终于在深交所上市,募集资金 15 亿。敲钟那天,高大鹏激动地说:这不是终点,是我们进军自动驾驶的起点!

拿到钱的德赛西威立马 招兵买马,在深圳建了自动驾驶研发中心,挖来了特斯拉的资深工程师。2019 年,他们推出了 L2 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能实现自动跟车、车道保持,首先配套给了小鹏 G3。有小鹏车主说:跑高速的时候打开这个功能,脚都不用踩油门,太省心了!

2020 年疫情来袭,汽车行业停工停产,德赛西威却逆势增长 —— 因为新能源车企需求暴涨。这年营收突破 55 亿,自动驾驶业务占比达到 15%,成了公司新的增长引擎。

三、现状:全球车电巨头的 三大王牌2021-2025

2025 年的德赛西威,早就不是当年的惠州小厂了 ——1.2 万名员工,在惠州、深圳、欧洲有 6 个研发中心,2024 年营收突破 320 亿,净利润 38 亿,在全球汽车电子企业里排第八,妥妥的 中国车电一哥

(一)核心业务:三大板块撑起 智能帝国

现在的德赛西威,靠三大业务吃饭,每个都是行业顶流:

智能座舱:全球市占率前三

第五代智能座舱已经迭代出来,能实现 语音助手 + 多屏互动 + 场景化服务。比如你说 我冷了,空调会自动升温;导航到商场,会自动推荐停车位。2024 年卖了 800 万套,配套给了理想、吉利、大众等 20 多家车企,全球市占率达到 12%。理想汽车的李想都说:德赛西威的智能座舱,体验比国外的还好。

智能驾驶:城市 NOA 领跑行业

城市 NOA(城市导航辅助驾驶)是德赛西威的 杀手锏,能在城市道路实现自动变道、红绿灯识别、避让行人。2024 年这套系统卖了 300 万套,小鹏、理想的高端车型都在用。有车主分享:以前在市区开车紧张得不行,现在打开 NOA,车自己就能找路,比老司机还稳。智能驾驶业务收入同比增 55.49%,增长势头特别猛。

网联服务:连接千万台车

他们建了车联网云平台,现在已经连接了 1500 万台汽车,能提供远程诊断、紧急救援、娱乐推送等服务。2024 年网联服务营收突破 40 亿,还和高德地图、喜马拉雅达成了合作,车里的导航和音频内容更新特别快。

(二)核心实力:别人学不来的 四大护城河

德赛西威能站稳脚跟,靠的是实打实的硬功夫,这些都是竞争对手很难复制的:

研发投入 不手软

2025 年第一季度研发投入就花了 13.1 亿,同比增加 28.35%,研发团队有 5000 人,占员工总数的 42%。他们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领域有 2000 多项专利,UWB/BLE 方案在行业里都是领先的。研发总监说:我们每年要投营收的 8% 以上到研发,跟不上技术迭代就等于等死。

客户绑定 深似海

深度合作了吉利、理想、小鹏、大众、丰田这些头部车企,新订单年化销售额超 180 亿,客户留存率特别高。汽车行业有个特点,车规级产品认证周期长,一旦合作,车企不会轻易换供应商。有大众的采购负责人说:换供应商要重新测试两年,成本太高,德赛西威的产品靠谱,我们没必要换。

规模效应 降成本

智能座舱市占率领先,规模化生产让零部件采购成本降低了 15%,毛利率能稳定在 20% 以上。他们还自己做部分核心零件,比如车规级芯片模组,不用完全依赖外部供应商,抗风险能力更强。

全球化布局 抗风险

欧洲工厂已经投产,2024 年海外收入同比增 36.82%,还突破了雷诺、本田这些新客户。这样就算中国市场有波动,海外业务还能撑着。海外业务总监说:我们在欧洲建厂,就是为了靠近大众、雷诺这些客户,响应速度更快。

(三)当前挑战:巨头也有 头疼事

别看德赛西威风光,其实烦心事不少,每个都关乎未来:

技术迭代 追不上

自动驾驶技术更新太快,今天是 L2,明天就要 L3,后天可能就到 L4 了。有工程师吐槽:刚把 L3 的系统调好,车企又要 L4 的方案,天天加班都赶不上进度。而且 AI 算法发展太快,要是跟不上,很可能被颠覆。

竞争对手 太凶猛

华为、百度都在做自动驾驶,博世、大陆这些老牌外资企业也在抢市场。华为的智能座舱技术很先进,价格还比德赛西威低 5%,有车企已经开始试探性合作。销售总监说:以前我们是老大,现在得跟华为、百度抢客户,压力太大了。

客户依赖 风险大

主要靠理想、小鹏这些新能源车企,要是这些客户销量下滑,德赛西威的订单就会受影响。更麻烦的是,有些车企开始自己研发车机系统,比如比亚迪就有自研的 DiLink 系统,慢慢减少了对外采购。

资本开支 烧钱快

建工厂、搞研发都要花钱,年资本开支约 80 亿,投资现金流连续为负。2024 年建欧洲二厂花了 30 亿,要是新产能消化不了,就会亏大钱。财务总监说:每次批投资预算,我都睡不着觉,就怕收不回来。

管理层 不稳定

2025 年第一季度变成了无实际控制人结构,虽然董事长高大鹏还在,但决策效率可能会受影响。员工们都在担心:以后战略会不会变?研发投入还能保证吗?

四、未来:2035 年的 智能出行服务商2026-2035

面对这些难题,德赛西威早就定好了 2035 年的大目标:成为 全球领先的智能出行服务商,自动驾驶业务占比超 50%,海外收入占比达 40%,建全栈式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现在三大计划已经在推进了:

(一)业务升级:瞄准三个 新战场

高阶自动驾驶 L4”

2030 年要实现 L4 级自动驾驶量产,也就是在城市里完全不用人开车。现在已经在深圳、上海搞了 100 台测试车,收集了 1000 万公里的道路数据。研发团队说:最难的是应对突发情况,比如行人突然横穿马路,AI 要在 0.1 秒内做出反应。

智能座舱 变第三空间

以后的智能座舱不只是控制中心,还是 移动办公室”“娱乐室2028 年要推出 柔性屏座舱,方向盘、仪表盘都能变成屏幕;还能实现 车家互联,在车里就能控制家里的空调、灯光。产品经理说:以后你下班开车回家,在车上就能提前打开家里的热水器,太方便了。

车联网 做生态

要把车联网平台打造成 汽车服务入口,能订外卖、买电影票、预约保养。2030 年要连接 5000 万台汽车,和 1000 家服务商合作。比如你开车路过咖啡店,车机就会推送优惠券,点完单到店就能取。

(二)能力升级:科技与制造 双轮转

研发 砸钱搞全栈

未来 10 年要投 1000 亿搞研发,建全球最大的汽车电子研发中心,重点突破 AI 算法、车规级芯片、高精度地图这三大核心技术。还要和高校合作,在清华、哈工大建联合实验室,提前锁定人才。

制造 变智能工厂

所有工厂要实现 无人化生产,用机器人做组装、检测,生产效率提高 50%。惠州总部的工厂已经试点,一条生产线以前要 20 个工人,现在只要 3 个,产品合格率从 99% 涨到 99.9%

供应链 建安全网

要和芯片、传感器供应商深度绑定,甚至参股一些核心零部件企业,避免 卡脖子2026 年要建自己的芯片封装厂,减少对进口芯片的依赖。供应链总监说:以前芯片断供差点耽误订单,以后再也不能犯这错了。

(三)全球化:从 中国第一全球前三

欧洲 深耕主流市场

2028 年欧洲二厂投产,重点服务大众、宝马、奔驰,目标是拿下欧洲 15% 的智能座舱市场。还要在德国建研发中心,靠近车企总部做定制化开发。

东南亚 抢新兴市场

2030 年在泰国建厂,服务丰田、本田的东南亚工厂,主打中低端智能座舱产品。东南亚车市增长快,而且成本低,能帮德赛西威摊薄研发成本。

北美 敲开特斯拉大门

北美是特斯拉的大本营,德赛西威计划 2032 年在墨西哥建厂,专门给特斯拉配套零部件。已经和特斯拉接触了好几次,要是能合作,全球市占率肯定能再涨一截。

(四)社会责任:做 有温度的企业

绿色制造 减碳

2030 年所有工厂实现 碳中和,用太阳能发电,车间全部用节能设备。2024 年试点的 10 家工厂,节能率已经达到 15% 了。

人才培养 授人以渔

和职业院校合作,开 汽车电子专业,每年培养 2000 名技术工人。还搞 学徒计划,让老工程师带新人,保证技术传承。

公益 助农 + 救灾

每年拿营收 1% 做公益,在贫困地区建 汽车电子实训基地,帮农民子弟学技术找工作。遇到自然灾害,第一时间用网联平台推送救援信息,还捐钱捐物。

五、发展关键点:德赛西威的 “成功密码”

从惠州小厂到全球巨头,德赛西威这 33 年,藏着 5 个 “成功密码”,少一个都走不到今天:

(一)“技术为王” 的死磕精神

德赛西威从来没在研发上省过钱,从早期啃导航技术,到现在攻自动驾驶,都是 “死磕到底”。高大鹏常说:“汽车电子是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跟不上,明天就会被淘汰。”2025 年一季度 13.1 亿的研发投入,不是谁都敢花的。这种对技术的执着,让他们每次都能踩准行业风口。

(二)“客户绑定” 的长期主义

汽车行业的客户粘性特别重要,德赛西威早就看透了这一点。从早期给奇瑞免费试用,到现在给理想做定制化开发,都是 “先付出再收获”。而且他们懂车企的痛点:要稳定、要定制、要及时响应。这种深度绑定,让客户很难随便换掉他们,新订单年化 180 亿就是最好的证明。

(三)“顺势而为” 的战略眼光

德赛西威太会 “借东风” 了:2000 年借私家车爆发搞导航,2010 年借智能手机普及搞智能座舱,2020 年借新能源汽车浪潮搞自动驾驶,每一步都踩在行业趋势上。高大鹏说:“不是我们厉害,是我们跟着趋势走,趋势来了,顺势而为就能成。”

(四)“上市融资” 的扩张引擎

2017 年上市拿到的 15 亿,是德赛西威的 “救命钱”,没有这笔钱,根本没钱搞自动驾驶研发,也没法建海外工厂。上市还让公司更规范,吸引了更多车企合作。可以说,上市是德赛西威从 “中国玩家” 变成 “全球玩家” 的关键一步。

(五)“全球化布局” 的风险对冲

很早就意识到 “不能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2018 年就开始布局欧洲,现在海外收入增长 36.82%,成了抗风险的 “压舱石”。要是只靠中国市场,遇到车市下滑肯定会很惨。这种全球化眼光,让德赛西威能在行业波动中稳坐钓鱼台。

六、结语:中国车电的 “成长样本”

从 1986 年的旧厂房,到 2025 年的全球巨头;从代工收音机,到做 L4 级自动驾驶;从惠州本地,到全球布局 —— 德赛西威这 33 年,就是中国汽车电子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缩影,更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活例子。

它的成功不是偶然:在技术研发上死磕,在客户关系上深耕,在战略选择上顺势,在资本运作上果断,在全球布局上前瞻。虽然现在有技术迭代、竞争对手这些难题,但只要守住这几个密码,未来一定能在全球汽车电子舞台上,擦亮 “中国德赛西威” 的名片。

就像它的名字里的 “威” 字一样,靠着技术威力、市场威力、全球威力,在智能出行的赛道上,继续加速奔跑。这份对技术的执着,对趋势的敏感,还在继续生长。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