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势D9,5502台,排名第五。这个数字乍一看,还不错,但和冠军魏牌高山那接近一万台的成绩比,立马就觉得差距真不是一点点。一个月时间,腾势D9这个前阵子还被吹成50万以内最佳MPV的神车,突然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这事儿让我说两个字——消费者越来越精明了。
我前段时间和修理店老板闲聊,他说:现在买车的人不光看面子了,更看实用和性价比。你别说腾势D9,塞纳和别克GL8路上能见度还是蛮高的,可腾势那车感觉路上没那么多。我自己也感觉,开起来最扎眼的确实是塞纳,毕竟不少家用买菜车都选它。腾势D9和梦想家这些,新鲜劲儿过去后,大概率只能算昙花一现(这段先按下不表)。
你要是仔细分析腾势D9的研发和供应链策略,我估摸着这车在产品线成熟度上确实走在前头。毕竟它是比亚迪和戴姆勒合资背后的成果,这两家分别代表了新能源技术和传统豪华的交融。说实话,跟魏牌高山比起来,腾势D9就有点像是家里土豪爸爸教育得很认真的孩子,基础扎实但没啥特别讨巧的亮点。高山那组合,不是一款车,是789三款车合体!这种分档价位给消费者更多选择的策略,要说性价比和配置优势,低价格、高配置,高山确实有几分真本事。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数据来源都是样本少的估算,但从1到10月,这段时间腾势D9还是保持了销量领先,但12月显然被高山抢了风头。你看,腾势D9大多还在卖24款,技术先进是没错,但后续能否敏捷调整产品线适应市场变化,才决定它的路有多远。我觉得有点像研发部门的生活比喻:你准备了一个大菜单,菜品名头挺响亮,但顾客来了才发现味道不合胃口,得及时换换口味才行。
说的这么专业,我得自我更正一下:之前我对腾势D9的期待稍微有点高,毕竟被吹成50万内最佳MPV,但现场数据告诉我,说得比唱得好听真的是车市常态。不知道你有没有同感——你买车的时候,是更看品牌还是更看实际驾驶和使用感受?我猜很多人也在这纠结。
对了,关于供应链,我得用点生活中的比喻。研发供应链就像准备一场烧烤派对,腾势D9是买了最先进的烤炉,配了最顶级的调料,甚至连炭火都保证是进口的,可最终烧出来的肉不一定就比邻居家旧烤炉做的香。因为好炉子需要配合时间和经验,这就像技术和市场认知,少了哪块都不行。这估计也是腾势目前遇到的挑战——单靠硬件和技术撑不起来持续销量。
顺带跑题一下,前几天我朋友说他朋友买了高山,开了1000公里,感觉动力和空间都挺满意,特别是配置方面花了不到40万,觉得CP值爆棚。关键是他还嫌麻烦说,改价和促销让选车比相亲还复杂。谁还愿意天天折腾,这不,老实选个高山,一次性解决问题,省心多了。
市场上你看得见的埃尔法,买得起的人自然认这个牌子,喜欢又买不起的,拿高山当替代品,价格亲民感更强。要实用,不太讲豪华感的,塞纳稳当。这局面,说不定过不了多久,腾势D9和梦想家可能只能算是市场的花瓶,前头的几名车就像常青树,不断吸收养分开得更旺。虽然我没细想过这个未来走势,估计还得看比亚迪的后续动作。
买车这回事,还有个尴尬点,咱们自己算个粗略保值率吧。比如腾势D9入手50万,头两年估计每年贬值15%左右,跟别克GL8接近,但高山可能因为新品牌新技术热度,保值率高点,至少能撑到两年以上贬值10%。这个数字够粗糙,但反映了一部分市场气氛:买车不仅仅是买车,还是投票。
这里有个微情节挺有意思。我上周陪一个客户看车,他突然说道:你说,这么多车,性能差不多,为啥还得费劲选?不就是图个用着安心?我笑着回他:是啊,其实买车和选伴侣差不多,不光看外表和广告吹牛,得靠时间证明价值。
所以你看这个排名和销量变化,不就是消费者和市场的真实写照么?从卖得最多的魏牌高山,到看似稳健的腾势D9,背后其实是市场对产品力和价格实打实的选择。那些曾经被吹上天的神车,现在被现实狠狠刷新认知,是好事还是坏事?没人知道,也许正是这个过程,造就了中国汽车市场的真金白银竞争。
你觉得呢?腾势D9能撑多久?会不会像一阵风,吹过后就没影了?或者它会开出新的花?毕竟,车市变数多,不仅仅是数字,更是人心和口碑的博弈。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