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每次看到这种实验室新闻,我都觉得整个车圈像是在演一出大型荒诞剧。中科院最近这个固态电池的活儿,不像是技术突破,更像是给这出大戏递上来一个毁天灭地的剧本。剧情的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什么充电一小时排队四小时,什么续航焦虑,在绝对的技术碾压面前,都显得特别小儿科。中科院的科学家们,估计是道诡异仙看多了,直接不走寻常路。他们搞了个叫“动态自适应界面”的东西,听着就跟修仙功法似的。讲白了,以前的固态电池,就是两块石头硬邦邦地贴在一起,中间全是缝,电阻大得跟天堑一样,电子想过去都得先磕个头,还得靠外力死命压着,笨得像块砖。
现在呢?科学家在里面埋伏了一堆“碘离子”,通上电,这帮小东西就跟有了智能的纳米机器人一样,自动去把所有尴尬填满,无死角贴合。这哪里是物理,这简直是魔法,是给电池开了任意门。
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是数据爆了。能量密度直接干到500Wh/kg以上,续航一千公里起步,快充6分钟,注意,是6分钟,灌满一千公里。这是什么概念?这不是充电,这是修仙里的醍醐灌顶,是游戏里的大红瓶直接怼嘴里,原地满血复活。就问你怕不怕?你现在车库里那台充电一小时排队四小时的爹,瞬间就成了工业垃圾。这不叫技术迭代,这叫掀桌子。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最好的竞争不是抢你的蛋糕,是直接把餐厅给你爆了。
但是,诶,转折来了。实验室里三体人看了都流泪,现实里车企们纷纷表示:别急,在做了,2027年,最晚2028年。这味儿太对了,典中典之画饼充饥。科学家负责把牛吹上天,车企负责给牛皮上写个期货合同。这帮人就是坏!纯粹的坏!
我作为一个被早期电车背刺过的中年人,看到这种新闻,内心毫无波澜,甚至还想笑。这就像你对象跟你说,我肯定会娶你,但具体哪天,得看我妈的精神状态。你信吗?你品,你细品。成本、工艺、供应链,每一个词都是一座大山,都是资本家用来拖延的借口。说真的,我现在开车最怕的不是续航,是导航突然让我走一条没走过的小路,那种未知感比电量掉到10%还恐怖。
再说了,就算技术真的落地了,就没人买燃油车了吗?天真。你以为买奔驰的人是为了发动机热效率吗?你以为买特斯拉的人是为了省那点电费吗?错了。品牌本身就是一种玄学,是一种信仰。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马斯克就算明天宣布特斯拉改用脚蹬子驱动,信徒们也会高喊“这才是第一性原理,回归人类本源”。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所以固态电池的出现,打击的根本不是燃油车。它打击的是谁?是现在这些所谓的电车新势力,是那些还在为自己能跑600公里、快充半小时沾沾自喜的品牌。如果中科院这套东西明年真被某家车企搞出来了,那乐道就不是掀桌子了,那是直接把整个餐饮街都给核平了。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科学家比作修仙的,可能有点不尊重人。但讲真,这数据确实太玄幻了,不怪我想歪。
但换个角度想,固态电池可能不是为了干掉谁,而是为了给电车党们一个新的信仰图腾。以后大家吵架就不是比谁的冰箱彩电大沙发了,而是直接问:“你固态了吗?”“你几分钟充满?”“哦,你还要半小时啊?那没事了。”这才是终极的鄙视链。
至于那个柔性固态电池,弯折2万次不报废,更是重量级。电动车撞车不自燃,这个我信。但手机掰不坏?你太小看人类整活的能力了,只要我想,板砖都能给你掰折了。技术的上限,永远摸不到人类作死的下限。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你的固态电池再安全,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
所以,别问固态电池能不能干掉燃油车。它能不能干掉你现在开的这台破电车,才是你最应该关心的。因为在资本眼里,你们都是韭菜,只是品种不同罢了。今天割三元锂的,明天割磷酸铁锂的,后天就轮到割你们这些第一代固态电池的小白鼠了。加大加大加大,永远都有更新的韭菜。这个循环,无解。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