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放大招!今天这波操作,网友集体懵圈

最近,国内的智能汽车圈子因为比亚迪的一次系统更新,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

很多网友,尤其是智能汽车的车主们,都表示这波操作确实有点“看不懂了”,但这种看不懂,更多的是一种惊喜和意外。

事情的核心,源于比亚迪对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做出的一项石破天惊的承诺:以后用户在使用智能泊车功能时,如果因为系统的问题发生了碰撞事故,比亚迪将承担全部责任。

比亚迪放大招!今天这波操作,网友集体懵圈-有驾

这句“撞了算我的”,听起来简单粗暴,却像一颗深水炸弹,彻底改变了智能驾驶领域里,车企和用户之间那条模糊的责任边界。

长期以来,智能驾驶辅助功能给人的感觉,总是带着点“免责声明”的味道。

无论是哪个品牌的汽车,当启动自动泊-车或者辅助驾驶时,仪表盘上总会跳出一行小字:“本功能为辅助系统,请驾驶员随时准备接管车辆。”这句话就像一个紧箍咒,时刻提醒着车主:技术虽好,但真出了事,方向盘在你手里,责任还得你来扛。

这种体验让很多车主陷入两难,一方面想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解放自己的手脚;另一方面又因为这份悬而未决的责任,用起来总是提心吊胆,精神高度紧张,反而失去了便利的初衷。

一位刚刚提了比亚迪汉EV的车主,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生动地诠释了这次变革带来的心理变化。

他在选车的时候,对智能泊车功能就特别纠结。

他试驾过一些以智能化著称的车型,比如特斯拉和小鹏,发现它们的自动泊车功能确实能用,但每次系统在工作时,那句“随时准备接管”的提示音,总让他心里发毛。

直到他在比亚迪的4S店,看到销售人员演示“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遥控泊车功能时,他的看法才开始转变。

看着那台长度超过五米的大家伙,在没有驾驶员的情况下,仅通过遥控指令,就自己精准、顺滑地倒进一个狭窄的侧方停车位,甚至在快要碰到旁边的障碍物时,后视镜还会智能地自动折叠进行避让,那种科技感和智能化程度,当场就让他下定了决心。

而这次系统更新后的官方承诺,则彻底打消了他最后一丝顾虑。

这不再是销售人员的口头介绍,而是白纸黑字的官方政策。

比亚迪放大招!今天这波操作,网友集体懵圈-有驾

这种感觉,就像是给自己的泊车功能买了一份终身保险。

这位车主还真就遇到了实际情况。

就在政策发布后不久,他在一个光线昏暗的地下车库停车,由于一个立柱正好处于视觉盲区,车辆在自动泊车时发生了轻微的刮擦。

按照以往的经验,这免不了要走保险、定损、维修,既耽误时间,还可能影响来年的保费。

但这次,他联系了比亚迪的售后服务,整个处理过程出乎意料地高效。

售后工程师通过后台远程调取了车辆的行驶数据和传感器信息,在短短十分钟内就完成了事故责任的判定,确认是系统在识别障碍物位置时出现了微小误差所导致的。

随后,售后方面立刻启动了企业赔付通道,所有维修费用由比亚迪承担,完全没有动用他的个人保险。

这种“说到做到、主动担责”的态度,让车主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心。

当然,比亚迪敢做出这样的承诺,背后必然有强大的技术自信作为支撑。

这次OTA升级,除了责任兜底之外,在功能体验上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提升。

其中,一个名为“三速泊车”的功能就广受好评。

这个功能非常人性化,它将泊车过程分成了慢、中、快三个速度档位,以适应不同的场景和用户需求。

比亚迪放大招!今天这波操作,网友集体懵圈-有驾

慢速档,车速非常缓慢,整个泊车轨迹清晰可见,特别适合刚接触智能泊车的新手用户,可以让他们在一旁仔细观察,了解系统的工作逻辑,从而建立信任感。

中速档则是为日常使用设计的,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兼顾了泊车的效率。

而快速档,简直就是为应对紧急情况量身定做的。

那位汉EV车主就分享了一个例子,有一次他去幼儿园接孩子快要迟到了,校门口车位紧张,只剩下一个宽度仅比车头宽出三十厘米左右的狭小空档。

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他启用了快速泊车功能,车辆干净利落地一次性就位,整个过程快得让旁边指挥交通的保安大爷都看呆了。

这种基于用户实际使用场景去打磨产品细节的做法,让比亚迪的智能系统显得非常“接地气”。

相比之下,一些品牌的智能系统虽然功能强大,但操作逻辑相对复杂,甚至需要用户花上半天时间去学习说明书,有一定的上手门槛。

而比亚迪的这套系统,力求做到“傻瓜式”操作,用户在中控屏幕上简单点击几下就能启动,把复杂的计算和判断都留给了系统自己,这种极低的学习成本,显然更容易被广大普通消费者所接受。

当然,任何技术都并非完美无缺,比亚迪的这套系统也不例外。

有用户反映,在一些极端狭窄的车位,比如老旧小区里那种后视镜离墙壁只有一拳距离的场景,系统的自动折叠后视镜功能会显得过于“保守”,不敢轻易尝试,这时候还是需要驾驶员自己手动微调一下。

此外,在夜间环境下,系统对于一些悬空的、非标准障碍物的识别能力还有待加强。

比亚迪放大招!今天这波操作,网友集体懵圈-有驾

比如有车主提到,系统在面对小区里晾衣服的横杆时,会显得有些“犹豫”,往前挪了半米才突然一个急刹,虽然避免了碰撞,但也确实会吓人一跳。

不过,正视这些小瑕疵,并愿意为可能因此产生的后果负责,恰恰体现了比亚迪的诚意和担当。

这次更新带来的惊喜还不止于此。

在车辆基础的驾驶体验上,比亚迪同样在不断优化。

比如在底盘调校方面,通过减速带时,车身姿态控制得很好,没有一些同级别车型那种晃晃悠悠的“开船感”。

在主动安全方面,它的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触发时,刹车力度的释放是分阶段的,线性而柔和,远比某些品牌那种突兀的“一脚闷”式急刹要舒适得多,不会让车内乘客有强烈的“点头”感。

这些细节上的进步,都体现了一家车企在造车这件事上的用心程度。

比亚迪的这一系列举动,已经在汽车消费市场引起了连锁反应。

据说,一些其他品牌的车主,特别是同为自主品牌的长城车主,已经开始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组团”,呼吁自己的厂家也能跟进类似的责任承诺。

这说明,消费者对于智能汽车的期待,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大家不再仅仅满足于硬件参数的比拼,比如你有多少颗激光雷达,你的芯片算力有多高。

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在享受这些高科技带来的便利时,自己能否获得一份实实在在的安全感和保障。

车企之间未来的竞争,或许将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内卷,而会更多地转向服务和责任的赛道。

谁能真正站在用户的角度,解决用户的核心痛点,为自己的技术成果负起责任,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最宝贵的财富——用户的信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