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不清楚,是不是我太敏感,但看着汽车这块,最近总觉得行业的思路在悄悄改变。
去年年底去试驾一台去年刚发布的SUV,刚踩上油门,咻一下,屏幕上那串炫酷的动画跑出来,几乎跟追电影特效似的。销售问我:这车的智能方面,能让你觉得在未来。我觉得他其实也不知道怎么描述,只是顺口一说。
你瞧,那天的样本不算多,可能也就十几个实际体验的用户(估算,样本少),但我敏锐地察觉到一点:车子智能化的门槛,正逐步降低。不是高端车的专利,像这种配备了高通8397平台的车型,价格也没涨太多,预估合资价格区间在12-18万元(估算,体感)就能搞定。你说,未来普通用户会不会想:我买这车,不就是个智能的家用电器嘛。这倒让我想起朋友开的小区车,触控屏想反应快一点,只有点点耐心。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流程图:供应链那一块,不比拼硬件技术,反倒是合作更像个精细的棋局。比如你铺好原材料,然后卖得多快、要不要等货,都影响最终的成本和周期。像AI芯片供应,能感受到点微妙:一方面,芯片产能有限,订单都排成队(估算,样本有限);另一方面,大厂都在抢这块硬核。
说到这里,我有个疑问:会不会有一天通用的芯片可以完全替代专用硬件?从某种角度讲,像我家那款车用的四核处理器,配合优化的系统,也许能和专用芯片抗衡。会不会车里的硬件架构变得更像我们的手机那样标准化——只要支持AI大模型、兼容多模态感知的芯片都能用?这点我没细想过,只觉得成本压力在推动它。
再说软件层面。东软集团这次中标,就让我想起小时候组模型火柴盒车,硬件和软件都得融合,能跑的就算成功。真正难的,是在不同平台/供应链上的协调。比如你想搭载AI感知、语音识别,还得考虑车内的电源和空间—怎么在有限的空间里塞进去这些黑科技?(这段先按下不表)
对比同类型车,像去年那款华为联合某新兴车企推出的智能座舱,其感知交互体验似乎更强调流畅,但那台车的处理器跑得也更快一些。两者的差别,看似软件体验,实则背后硬件支撑的差距很大。一台车用的是中端平台,另一台用了高阶芯片,这样硬件基础决定了我们能做得多好。是否高通8397的优势就这么明显?可能吧,但我更觉得,能整合软硬件、融合多模态、实现全场景感知,才是关键。问题是,那个感知背后,真的有那么智能,还是只是在模拟?这我也在怀疑。
我刚才跟一位修理工聊,他说:现在的车,内部零件变得越来越复杂,整车的故障点其实比以前多得多。你想想,十年前一辆车,液压泵坏掉,修修能搞定;电子控制系统一多,一块简简单单的传感器都可能出问题,你得用仪器检测才行。硬件越复杂,供应链的微小波动就可能带来大麻烦。
关于成本,粗略算一下,想让这款AI座舱在车型中普及,百公里的硬件成本可能在300元到600元(估算,样本少),空调、轮胎保持普通水平之外,电子系统投入的比例越来越高了。再算机械部分的保值率,可能刹车系统还能用个5年,电子部分,可能到不了。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AI感知和推理,都是云还是端?端意味着算力落在车里,用户隐私好保护,反应快,但成本高。云多就省钱,但对网络依赖大,还可能存在隐私隐患。
这点我没搞明白,但我觉得——未来可能会走到一种多端协同的极致:基本的感知处理在端上负责,复杂的推理可以借云支撑。或者,硬件升级也许会变得碎片化——不再是一台千元芯片整体承担一切,而是多个迷你模块拼凑出智能。
有个细节我记得挺清楚:我跟销售解释车载AI的他说:别急,未来全场景多模感知,会比你想的更‘无缝’。他的话让我觉得,行业在到底追求多智能多场景时,技术还细碎得很。那实际上,未来的车,除了硬件外,最难的反倒是怎么让这些碎片无缝融合。
你觉得,真正把这些智能落实到每一台车的用户体验,会不会比我们想象得还要复杂?或者其实就差个点子,把车变成随时会变智能的伙伴?
这辆车,装了多少黑科技都不重要,我开车,心里总想:它能帮我做什么,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像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