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造卡车,中国重汽凭什么用60%的营收赚出一汽解放280%的利润?内行人都在研究这家企业的账本

同样造卡车,中国重汽凭什么用60%的营收赚出一汽解放280%的利润?内行人都在研究这家企业的账本

上个月跑趟山东,在济南服务区碰见个开了十几年重卡的老哥。他那台黄河X7刚跑完15万公里,正算账——比之前那台传统车型省了将近9万块运营成本。聊起来才知道,这几年商用车圈子里早就不是谁卖得多谁牛的逻辑了。有家企业营收只有竞争对手的六成左右,净利润却能反超对方两倍多,这账怎么算出来的?

在这个行业待久了就明白,真正赚钱的企业从来不靠价格战。中国重汽这几年研发投入到了31个亿,研发强度稳在3%上下,听着不算特别夸张。但关键在于钱花在了刀刃上——人家搞的是“揭榜挂帅”,市场需要什么技术就攻克什么,不像有些厂家闷头搞一堆实验室里的花架子。每亿元研发费用产出的专利数量,大概是行业平均水平的1.7倍。这效率背后藏着的门道,懂的人自然懂。

曼技术发动机这块,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路。单台发动机的制造成本确实高一些,但大修里程能跑到150万公里,比行业平均水平多出三成。物流公司算账精得很,发动机购置成本只占全生命周期的12%,燃油和维护才是大头,占到63%。所以人家卡车虽然贵5到8个点,但三年下来能帮用户省15到20万,这买卖谁不会算?高初始价值加高长期价值,利润空间自然就出来了。

新能源这块布局也值得琢磨。纯电的汕德卡G7H续航450公里,对准干线物流;增程式的豪沃TS7综合续航能到680公里,解决了里程焦虑;氢燃料的汕德卡牵引车续航又比同质量纯电高三成。全场景覆盖不是为了好看,而是因为新能源商用车的平均利润率比传统车型高3到5个点。产品结构一优化,整体利润水平自然水涨船高。

莱芜那个智能工厂,驾驶室焊接100%自动化,新能源车从零件到下线只要2个半小时。劳动生产率比传统工厂提升120%,运营成本直接砍掉三成。更厉害的是那条AGV柔性总装线,燃油、纯电、氢能切换只需要15分钟。在原材料成本占比超过75%的行业里,制造环节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是真金白银。

黄河重卡那个0.349的风阻系数不是为了刷纪录玩的。商用车高速巡航时,风阻占油耗的六成以上,系数每降0.01就能省半升油。一年跑15万公里下来,光风阻优化就能省出5万块油费。用户愿意多掏3到5个点的钱买这个技术,企业通过规模效应消化研发成本,这循环一转起来,利润就滚起来了。

同样造卡车,中国重汽凭什么用60%的营收赚出一汽解放280%的利润?内行人都在研究这家企业的账本-有驾

产业链这块玩法也有讲究。作为山东汽车产业链的“链主”,人家跟魏桥合作铝轻量化,跟丰元锂能搞高压实磷酸铁锂,跟特来电做智能充电网。这种协同创新让新能源车型的电控系统开发成本比独立研发低了四成。和潍柴动力深度绑定,把发动机热效率提升到52.28%。这种开放式创新,用有限的钱办最多的事,成本基础就这么打下来的。

场景化产品开发这个思路也挺清楚。干线物流的汕德卡G7H配豪华驾驶室,解决长时间驾驶的舒适性;城市配送的增程轻卡能根据路况自动切换模式,应对频繁启停;矿山霸王靠360度传感器保持零重大事故。不是技术堆砌,而是精准命中痛点,用户自然愿意掏溢价。去年合作伙伴大会上摆了79台车,按长途干线、绿通冷链这些场景分了好几个展区,思路一目了然。

智能化投入也在产生回报了。L4级无人驾驶卡车在宁波港跑了几年,超过200台常态化运营,单箱运输成本降了四成。量产车型上的L2+级系统,实际数据显示能降3到5个点的油耗,驾驶员疲劳度下降三成。按年运营15万公里算,一台智能重卡每年能省7到9万运营成本。用户愿意为这些技术买单,企业自然能拿到高于行业平均的利润率。

皮卡这块算是差异化市场的新尝试。11.08万到19.18万的定价区间,搭载重汽8AT变速箱和潍柴2.0T发动机,怠速噪音低于41分贝——这是用潜艇深海静音技术搞出来的效果。配L2.5+级智能辅助驾驶,14项ADAS功能,这些配置通常只在高端乘用车上见得到。把商用车的技术积累迁移到皮卡上,边际利润更高的细分市场就这么撬开了。

这几年商用车市场总量增长放缓,大家都在找新出路。有些企业还在靠规模和价格硬拼,有些企业已经开始玩价值竞争了。账本怎么算,利润从哪来,这里头的逻辑其实挺清楚的——技术要能变现,产品要有溢价,制造要降成本,产业链要协同。每一步都踩准了,营收少点也能赚得更多。

服务区那个老哥最后说了句话挺有意思:“以前买车看牌子,现在买车算账。”商用车这行当,终究还是要回到价值本身。谁能帮用户省钱赚钱,谁就能活得好。至于具体怎么做到的,各家有各家的门道,外人看个热闹就行,真想明白还得自己去体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