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明两年,买车可能“不划算”?行家提醒:这3件事尽量避开
今明两年。你准备好面对买车可能带来的“价值落差”了吗。
这不是危言耸听。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车市,像一场没有预告的暴雨——这边燃油车疯狂清仓。奔驰C级降到25万内。奥迪A4L优惠近10万。宝马3系也不再高高在上。那边新能源车却像科技竞赛。800V平台、城市NOA、半固态电池、兆瓦超充…半年一迭代。一年一洗牌。
听起来是选择多了。但真相也许是——我们正站在时代切换的裂缝之中。光怪陆离。却也陷阱丛生。
刚提车就降价。刚上市就改款。刚买定就换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车。不再是开回家就安稳的资产。它甚至可能成为——“消耗品”。
正因为如此。有行业资深人士提醒:这两年不是不能买车。但有三件事。最好一件都别做。
❌ ;第一:不要再买纯燃油车
如果说2023年还有人争论“油电谁更靠谱”。那么到了2025年。这个问题几乎已经失去讨论意义。
不是油车不好。而是它已经退出了主流进步的轨道。
使用成本?电车每公里不到1毛。油车要6毛以上。体验维度?同价位电车的智能座舱、辅助驾驶、响应静谧性……油车给不了。续航焦虑?插混和增程也能加油。综合续航1200+公里。纯油车反而显得“短”了。
更残酷的是——车企已经不再认真做油车。
很多所谓“新款燃油车”。只是外观微调。内饰换屏。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三大件”几乎全是老技术。甚至。有些品牌已公开宣布停止研发燃油新车。
你买的很可能是“末代燃油车”。意味着什么?三年后。保值率可能崩盘。配件会变贵。维修变麻烦。政策也可能不再友好——比如更多城市限制燃油车进入核心区。
它还没有消失。但它正在退场。而你。不必陪它谢幕。
❌ ;第二:不要买太贵的新能源车
注意。不说“不买新能源”。而是别买“太贵的”。
现阶段新能源技术。正处在爆发期。而非稳定期。
800V平台还没普及完。准900V又来了。激光雷达从1颗卷到3颗。城市NOA仍在迭代。半固态电池已开始装车——你今年花40万买的“技术旗舰”。很可能明年就被20万级别的车超越。
现实案例比比皆是:2024款小鹏G9。中配落地超30万。不到一年。新款G6不仅续航更长、智驾更强。价格还直降8万;极氪001、问界M5……也都出现过新车发布即背刺老车主的情况。
高端电车。贬值速度比想象中更惊人。
不是说它们不好。而是技术迭代太快。价格体系还远未稳定。 你付出的高昂车价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为“尝鲜”付费。为未成熟的供应链买单。
如果你不是追求极致、预算充足的科技爱好者。更明智的做法是——避开高位区间。不追顶。不冲动。尤其在30万以上的市场。谨慎一点。不会错。
❌ ;第三:不要买销量低迷的品牌
车。不是快消品。它背后需要庞大的体系支撑:售后、配件、OTA升级、服务网络……这一切。都要靠品牌的“健康度”来维持。
而健康度。首先看销量。
2024–2025年。是车企淘汰赛最残酷的两年。三菱退出、日产裁员、福特收缩。就连某些新势力。也从月销万台悄然滑至百台……它们做错了吗?未必。只是市场已经不再给机会。
一旦销量崩盘。接下来的连锁反应才是车主真正的噩梦:
配件等待时间变长。价格翻倍;售后网点大量关闭。保养得跨城;车机系统停止更新。智能车变“古董车”;更别提二手车价——几乎彻底蒸发。
你买的不仅是一辆车。更是一家企业未来十年的承诺。
所以。别再只看参数、设计和试驾感受。
你得学会看销量报表、看品牌口碑、看渠道稳定性。
月销连续低于5000台的品牌。要警惕;
半年内没有新车计划的。要谨慎;
连4S店都在退网的。直接放弃。
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
总结来说。
当前买车。
已从“选择学”变成“排除法”。
不买纯油车——是避开一个时代的终点;
不买贵电车——是拒绝为过渡性技术支付溢价;
不买冷门品牌——是确保你的车背后。有一个能持续运转的系统。
这不是保守。而是清醒。
不是在阻止消费。而是在提倡——
更聪明地入场。
毕竟。
谁都不想刚握住方向盘。
就发现自己已经踩进了坑里。
对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