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延续高增长态势,生产、批发、零售及出口均实现同比大幅提升,自主品牌持续领跑,渗透率进一步逼近五成,行业呈现“总量扩张、结构优化”的鲜明特征。
从核心数据看,6月新能源乘用车生产120.0万辆,同比增长28.3%,环比增长2.0%;1-6月累计生产645.7万辆,同比增长38.7%,产能释放节奏稳健。批发端表现更劲,6月批发销量124.1万辆,同比增长27.0%,环比增长1.6%,1-6月累计批发644.7万辆,增长37.4%,显示厂商渠道备货积极。零售市场同样火热,6月零售111.1万辆,同比增长29.7%,环比增长8.2%,1-6月累计零售546.8万辆,增长33.3%,终端消费需求旺盛。
出口成为重要增长极。6月新能源乘用车厂商出口19.8万辆,同比激增116.6%,尽管环比微降1.0%,但1-6月累计出口98.7万辆,同比增长48.0%,其中A00+A0级纯电动车占新能源出口的49%(去年同期仅31%),经济型电动车的海外认可度显著提升。比亚迪以8.6万辆出口量居首,奇瑞、特斯拉中国、上汽乘用车等紧随其后,自主车企通过CKD出口及海外本地化生产(如长城CKD出口占比34.2%)加速全球化布局。
渗透率方面,6月新能源车厂商批发渗透率达49.8%,较去年同期提升4.6个百分点;国内零售渗透率更高达53.3%,提升4.8个百分点,意味着每卖出2辆乘用车就有1辆是新能源。分品牌看,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66.7%(零售端达75.4%),豪华车33%,而主流合资品牌仅6.6%(零售端5.3%),差距悬殊,凸显合资品牌新能源转型滞后。
产品结构上,纯电动仍是主力,6月批发77.1万辆,同比增长39.2%,占比62.1%;狭义插混34.8万辆,同比增长10.1%,占比28.0%;增程式12.2万辆,同比增长13.6%。值得关注的是,A00+A0级经济型电动车表现亮眼,A00级批发15.3万辆,同比增长61%,占纯电动20%份额;A0级17.1万辆,占22%,经济型车型的普及成为拉动市场增量的核心动力。相比之下,B级电动车占纯电动份额30%,较去年同期下降9个百分点,反映消费端对高性价比车型的偏好。
企业竞争格局中,自主品牌全面领跑。6月批发超2万辆的23款车型中,新能源占13款,比亚迪宋(5.9万辆)、海鸥(5.1万辆)、ModelY(5.1万辆)位居前三,小米SU7(2.3万辆)等新势力车型稳步增长。厂商批发量方面,比亚迪以37.8万辆居首,吉利(12.2万辆)、长安(8.7万辆)、特斯拉中国(7.2万辆)紧随其后,18家厂商批发超万辆,合计占比91.8%。零售端,比亚迪零售35.2万辆,吉利、长安、特斯拉中国等均超6万辆,鸿蒙智行、零跑等表现突出。
新势力方面,6月零售份额19.5%,同比微增0.2个百分点,走势分化;自主传统车企的独立新能源品牌(如深蓝、阿维塔)份额11.7%,成为稳定增长极。普通混合动力市场则略显平淡,6月批发8.6万辆,同比下降13%,仍以丰田、本田等合资品牌为主,但自主品牌占比逐步提升。
总体来看,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量价齐升、自主主导、出海提速”的特征显著,经济型电动车的普及与出口扩张成为核心驱动力,而合资品牌若不能加速新能源转型,市场份额可能进一步被挤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