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公安部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明确划出红线:目前我国市场上销售的汽车搭载的“智驾”系统均不具备“自动驾驶”功能,仍属于辅助驾驶范畴。若驾驶人在使用辅助驾驶功能时出现“脱手脱眼”行为,不仅存在严重安全风险,还可能面临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和刑事追责三重法律后果。
次日,岚图汽车CBO邵明峰在社交媒体发出重磅倡议:“用户真正需要的是一辆‘撞了也能保命’的安全车”,并积极向行业提出倡导——亟需通过国家标准升级筑牢安全防线。
近日,懂车帝高速路封闭测试广受关注。辅助驾驶领域的技术“短板”也亟待解决:在高速避险、非标障碍物识别等场景中,多款车型出现感知失效、制动延迟。其中高速场景设置了6类,36款车共进行了183次测试,其中通过44次,通过率仅约为24%。
面对技术瓶颈与责任模糊的双重困局,邵明峰提出两条颠覆性路径:一是要将“失效兜底能力”
纳入行业强制标准,如碰撞自动解锁、夜间施工区误判率等;二是要以
“最差场景通过率”取代营销话术,倒逼企业筑牢安全底线。同时,邵明峰还表示,将开放全系车型用于各行业机构实测验证。
当一辆满载家人的车辆,以120公里时速在高速行驶时突发爆胎,车身连续翻滚撞击护栏,ABC柱的完好程度直接决定了车内人员的生命安全。无论是否启用辅助驾驶,这类极端场景存有的隐患,正是邵明峰倡议的出发点:“安全的本质不只是避免碰撞,更是让每次出行都有底气”。
关于辅助驾驶的安全议题,也开始在行业中备受关注:工信部6月公示的《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中已释放信号,新规拟将AEB夜间施工区响应纳入强制要求;中汽研宣布启动“极端场景数据库”建设;多家车企悄然修改辅助驾驶宣传话术,增加风险提示字体。
“当企业必须为失效兜底时,才会真正把冗余设计做到极致”,一位辅助驾驶研究员表示。当安全从营销话术回归技术本质,中国汽车的豪华定义正被重新书写:真正的豪华,是让每一次出发都拥有坦然面对未知的底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