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管理层为啥敢在130元附近增持自家股票;这事在当下A股确实值得好好分析一下。
尤其结合新M9和M8的交付速度来看;M8目前车主群已经能看到交付在加速;六月底实现4万台交付完全有可能;而且成交均价预计在42万左右。
为什么交付节奏会这样安排?
其实背后有不少值得研究的逻辑。
小伙伴们看下新M9,这台车上市46天交付破2万台;二季度预计冲到4万台。
对比一季度的2.33万台;这数据够猛吧?
关键这是均价55万的高端车型;现在新能源车价格战打得火热;能在50万级市场站稳脚跟的车型没几个。
为啥新M9行?
产品力那是真强。
鸿蒙智行系统、全铝车身、空气悬架这些配置堆得满满当当;车主群里常有人说开起来像百万级豪车。
再说华为生态的影响;车身上华为联合设计的标识就是活广告。
华为用户基数多大?
HarmonyOS设备数突破7亿,自带流量合作的生态模式让M9未上市引发市场热议。
身边不少用华为手机的小伙伴都在讨论换车;理由很简单:手机、车机、家居能无缝联动太方便了”。
高价车带来的高毛利率也很关键。
赛力斯一季度靠2.33万台M9就实现盈利;二季度若是能完成4万台目标;净利润率大概率突破行业平均水平。
管理层敢在这时候增持股票;说明他们手里确实有业绩方面的底气。
当然;M8的表现也不能忽视。
现在车主群里已经能看到交付提速的信号;尽管发运与上险存在时间差;六月底实现4万台交付量完全有可能;成交均价预计在42万左右。
这意味着赛力斯在40~50万价格区间形成了双车齐发的局面。
这次M8没搞任何购车权益;直接以裸车价面对市场,这个办法表面看起来很强硬;其实里面藏着巧妙的门道。
不降价、不送权益;说明终端需求旺盛。
听说M8的订单排期已经到了三季度;消费者愿意为产品力等待;这在价格敏感的车市属实不多见。
放弃短期促销换取长期利润;管理层的算盘打得响亮。
假设二季度M9和M8合计交付8万台均价45万以上;按行业平均毛利率25%算;单季度毛利就能突破90亿;这还没算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下降。
从时间节点看;这次增持赶上了业绩预告窗口。
再看去年;高管增持后三季报业绩超预期;股价随后开启上涨行情。
去年行情会不会重演?
至少从当前数据看极有可能。
管理层增持说白了就是用真金白银给市场吃定心丸。
去年一季报前的误买入成了盈利起点;去年三季报前增持后股价翻倍;今年在130元附近增持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背后的业绩预期。
普通人投资看表象而管理层投资看本质。
他们手里握着最真实的订单数据、生产成本和交付数据;啥时候该出手增持心里门儿清。
就像业内人调侃的:高管拿出半年工资增持;这信号比研报靠谱多了。
现在车市有多惨烈?
2025年一季度;新能源车销量涨幅25%;行业平均毛利率却下降3%;不少车企靠以价换量在撑着。
赛力斯却反其道而行之;专注高端市场;看似逆势而行,实际上踩中了行业的关键点。
卷价值不卷价格的策略有不少优势。
10~20万市场杀成红海;50万级市场却近乎空白;赛力斯借助华为技术直接卡位高端;避开了低毛利的价格战泥潭。
买50万级车的消费者更看重品牌调性和使用体验;接触过几位M9车主;他们直言:这个价位买新能源车;要么图科技感;要么图面子;M9两者都给足了。
而且国家大力支持高端制造业;对高附加值车型的补贴和税收优惠力度持续加大;赛力斯的高端化路线正好迎合大趋势。
八年后;小伙伴们会发现中国汽车的黑暗血泪历史上;最重要的两个月战略空档期;被问界M9/8抓住了。
赛力斯的确定性在哪?
新M9和M8的交付量肉眼可见地增长;这不是概念炒作是真实的市场需求。
管理层真金白银的增持比任何研报都有说服力;尤其是在行业低谷期。
华为在汽车领域的投入是长期持久性;赛力斯作为核心战略伙伴;长期增长潜力明显。
二季度财报是个关键节点;倘若赛力斯能实现预期;2~3个月后或许会迎来新的估值修复行情。
以上思维逻辑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