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挺让人关注的——宁德时代和广汽集团签了个十年战略合作协议,重点搞智能底盘和换电技术。说实话,看到十年这数字,我第一反应是,这跨度可不小,合作难度估计不小,毕竟汽车圈这变化快得不像话。这两家主心骨一搭手,能不能真撑起一个更智能便捷的新能源生态,我心里还留着点问号。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广汽传祺近两年车型底盘调校算是有进步,比如他们自家的磐石底盘技术,这东西听名字就挺硬核了。广汽技术负责人跟我聊的时候说,这套底盘就是为了跟特斯拉、比亚迪那些跑得快又稳的对手叫板,直白点,他们想打性价比底盘。我体感来说,这底盘在操控调教上,比起同价位的比亚迪汉或蔚来ES6,广汽传祺的确有种不那么稳妥但更灵活的味道,特别是高速过弯那会儿,底盘反馈相对直接,驾驶员能感觉到路面信息。
至于电池那块,宁德时代其实就是大厂里暗搓搓的领头羊。不少家用纯电车用的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背后都有他家影子。说到换电,广汽跟宁德一起推的巧克力换电生态,乍听挺有趣——换电站啥的类似高速上的加油站,但换电快到3分钟左右,理论上比充电方便得多。但是,换电的普及度一直受限于标准不统一和换电站建设成本。我前面有点乐观了,毕竟10年虽长,可这基础设施铺的起吗?这得看双方各拿出多少资源和勇气。
换电这事儿,我跟修理厂的老李聊过,他觉得没统一标准,车主们换了电池用两三年后,电池不匹配了,那可就坑大了。老李说:这电池不就是手机电池一样?用两年都不顺手,车上换电能行?我怀疑换电经济性和实际维护成本,得算清楚。比如一块电池假如成本在1万多,百公里电耗折算下来,用户要是真用换电频繁,成本到底降没降得下来,我觉得还得看细则。
这让人想到供应链上的一个例子。你们知道,研发新底盘或者换电站就像做一场大型拼图,零件供应商、软件团队、硬件制造、整车厂协调,每一步错开节奏,都可能花大钱。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历过4S店等半年配件的烦恼?研发就更复杂了。宁德时代和广汽的合作能不能无缝令供应链彼此接轨,我觉得是关键。
中间还有个插曲,前天和一朋友开车时聊起这事,他反问我:这换电到底能不能像手机换电池那么简单?要是家里不支持换电站呢?说实话,我没细想过,按理说城市布局很重要,换电网络覆盖是个死结,农村和偏远地区的车主怎么办?电池租赁是个补充,但到底普及度多高,谁也不好说。
我自己反复琢磨过,宁德时代提供储能系统和能源服务的强项倒是能打个底,但广汽的渠道和用户心理理解又是另一回事。广汽这几年卖车更靠品牌,或者说靠品牌情怀,这次合作如果不能直接体现到用户体验和价格上,恐怕难激起大规模购买热情。
说句偏门话,国内动力电池的安全事故不算少,有时候研发厂商对电池安全的测试流程,类似做蛋糕时反复控制火候,只有把所有环节都整明白了,才能端出合格产品。估摸着这次合作里智能底盘也涉及安全辅助,能不能真做到软硬件协同,这很考验团队配合和技术积累。
再说聊电池租赁,销售那边告诉我,电池租赁对中低端车型其实挺管用,毕竟能让消费者先买车,后买电池,缓解价格压力。可是长远看,电池保值率和性能衰减环节不能忽视。现在粗略算下,电池每年大概衰减10%左右,三年后性能剩下70%左右,租赁公司回收处理的成本和利润点怎么平衡,这笔账不好算。
回到底盘这块,磐石底盘更多是广汽自研团队在压力下快速推进的产品。我自己体会整车研发流程,底盘开发是典型的晚上做梦都要想着的活儿,得不停和供应商沟通、试装、调校。广汽擅长的还是整车匹配调校,如果宁德时代参与智能底盘的软件算法设计,应该能有技术创新,但这就撞上研发周期和硬件更新的矛盾。
我还没提及这份战略合作协议中没写明的资金投向和专利共享细节(这段先按下不表)。毕竟战略桌面上签得漂亮,落地执行又是另外一回事。合作协议释放的信号给行业的是信心还是焦虑?你怎么看?
说到这里,我想问你们,换电会成为你心里那个即换即走的理想方案吗?又或者你所在的城市,换电网络够不够用?你是更相信一种买电池送车模式,还是一起花大钱搞基础设施?广汽传祺的磐石底盘真能帮他们在这波新能源竞赛里跑得更稳吗?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值得咱们好好琢磨一番。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