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新能源市场的变化有点快到让我脑袋都转不过来。去年还在想着怎么对付上涨,现在反倒发现二手新能源车的价格跳水速度,比我想象得快多了。刚好前阵子跟邻居王叔聊天,他就说:我这台特斯拉Model 3,去年刚换电池,俩月就跌到十万以下。估算他原来买的只比新车优惠几千,折下来一年的贬值就快腰斩。
我在店里试驾一个用户反馈:我就不明白,明明这车刚保养完,续航还挺稳的,怎么卖家看到了价格秒掉。我猜他其实也是在体验新能源二手的坑。 有个二手车商告诉我,现在的新能源车基本就是落地即八折,三年剩四折——这个比例我也感受到了,有些车刚过户,价格就直接比市场价低了不少。
对比一个燃油车,虽然折旧也快,但油车大多还能看得出车况,电池残值和续航,是隐形的坑。你想啊,电池是不是有暗伤?用检测设备检测也是个大概,哪怕技术再先进,毕竟肉眼难辨。有个朋友买了台二手比亚迪,他说维护成本真高。其实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电池的健康指数行业标准还没成熟,测出来的数值,车商和消费者都懂得打折扣。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新能源二手车的规范化到底有多难?问题很简单——信息不透明就像一块模糊的玻璃,看不清背后的实情。没有统一的电池检测标准,没有车况公开透明的体系,每次买卖都像在猜谜。
我还在想,是真的吗?电池的残值直接决定车的价格,但这东西怎么量化?车检平台多了点,但标准都各家各派,结果消费者担心买到暗伤车——这不就和买房看雷达图差不多吗?又没有一个行业统一的电池诊断报告,让买家心里不踏实。
你会不会觉得,二手新能源车虽然价格划算,但是不是埋藏了个大坑?我问过一个修理工,他说:大部分问题都在电池底下。尤其脱保之后,保养就得自己琢磨。要是电池出问题,换块电池十几万,光想想就头疼。
感觉,像是买房要看房产证一样,新能源车何时能有个电池证查得清楚?也许未来会有,但现在还没。
我觉得最糟糕的是,很多车商变得更挑剔了。为了快点周转,筛选车的时候,电池衰减深度和车龄变成硬指标。有的车商说:我们现在收车,得先看这车的电池能不能快点卖掉,否则亏得更厉害。
这让人怀疑,新能源二手车的市场能不能走得远?不是都说市场越大,越需要规范,但实际上,行业的标准化还像个未完成的拼图。
说到这我突然想起,去年买车时,销售告诉我:这车能保修两年,电池啥的不用担心。结果后来发现,快到保修期就会不断出现电池续航缩水的新闻。那时心里就在想:这保证到底算不算?(这段先按下不表)
新能源车和燃油车的最大不同,不只是没有燃油箱,还有一个电池残值。我在工厂旁边闲逛,看到个维修师傅正打理电池包,他说:你别单纯看这电池,状态差不多,估计还能用两年,但后续要换,钱可不便宜。
我还会随机想:是不是新能源二手市场比冷的还要冷?毕竟,这个行业的标尺还没完全拉直。
总结一句:这市场的泡沫,还得等行业帮忙拆掉那层玻璃,全部信息都明明白白,才能真正让消费者安心下手。
对了,偷偷问一句:你觉得,电池的残值到底能有多准?我自己猜,可能还得靠猜。不然,怎么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