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很多国内的汽车消费者心里都有一个不大不小的疙瘩,那就是发现自己花大价钱买回来的所谓“豪车”,在国外的汽车市场里,似乎并不是那么回事。
有些车在国内被捧得很高,价格坚挺,甚至需要加价才能提到,被车主们视作身份和品味的象征。
然而,一旦把目光投向海外,就会发现这些车在它们的老家或者其他主要市场,不仅价格要亲民得多,受到的待遇和评价也远没有国内这么火热。
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不少人开始琢磨: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我们对“豪华”的理解有偏差,还是被某些车企精心设计的市场策略给“套路”了?
咱们先拿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来说道说道,就是大众途锐。
在国内,这台车绝对算得上是低调有内涵的代表,售价动辄七八十万,稳稳地站在了传统豪华品牌SUV的价位区间。
很多车主选择它,就是看中了它不显山不露水的特质,懂的人一看就知道这车不便宜,不懂的人可能以为就是个大号的大众SUV,这种信息差带来的独特满足感,让途锐在国内有了一批忠实的拥趸。
销售人员在介绍时,最常用的一句话术就是:“这车和保时捷卡宴、奥迪Q7是同一个平台出来的,三大件都差不多,您这是花大众的钱,享受了保时捷的品质。”这种说法极具诱惑力,让消费者感觉自己占了天大的便宜。
然而,这套说辞在海外市场,尤其是北美,就行不太通了。
美国消费者非常务实,他们会想,既然花了这么多钱,为什么不直接买一个品牌更响亮的奥迪或者宝马?
如果追求性价比,那丰田汉兰达、福特探险者这些本土车型不是更香吗?
途锐的定位就显得非常尴尬,高不成低不就。
再加上它相对较高的油耗和不菲的后期保养维修费用,让注重用车成本的美国人更是望而却步。
市场的反应是最诚实的,途锐在美国的销量常年低迷,最终在2017年,大众官方不得不宣布这款车型正式退出美国市场。
一款在中国被视为“懂车之选”的豪华SUV,在另一个成熟的汽车市场却遭遇了滑铁卢,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就是消费观念和品牌认知的巨大差异。
如果说途锐是靠着“平台”故事打动了注重内在的消费者,那么路虎揽胜极光当初在国内的火爆,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想当年,第一代极光以进口身份进入中国时,凭借其如同概念车直接量产的前卫设计,瞬间引爆了市场。
那时候,加价二三十万提车是家常便饭,即便如此,展厅里依然挤满了持币待购的消费者。
开一辆极光上路,就等同于向世界宣告自己的时尚品味和经济实力,它早已超脱了交通工具的属性,成为了一种社交符号。
可是,在这华丽的外表之下,路虎品牌一直以来备受诟病的品控问题,在极光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发动机故障、变速箱问题、各种电子系统失灵的抱怨,在车主论坛里屡见不鲜,高昂的维修费用更是让许多车主苦不堪言。
在对车辆可靠性要求极高的欧美市场,这样的口碑是致命的。
消费者可不会因为你长得好看就容忍三天两头进修理厂的麻烦。
因此,极光在海外的销量一直不温不火。
它在中国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路虎”这个品牌在国人心中长期积累的顶级豪华光环,另一方面也精准地抓住了当时国内消费升级、追求个性化的浪潮。
在那个“面子”大于一切的消费阶段,车辆的一些小毛病,在强大的品牌和设计吸引力面前,似乎变得可以容忍了。
再来看看雷克萨斯ES,这款车在国内的成功之道又有所不同。
它以三十多万的起售价,直接杀入了宝马3系、奔驰C级和奥迪A4L这些传统德系豪华轿车的核心阵地。
凭借着“纯进口”的身份、超长的免费保修保养政策,以及丰田集团多年来在中国市场积累下的“开不坏”的良好口碑,雷克萨斯ES在国内可以说是混得风生水起,甚至成了很多消费者心中“既省心又有面子”的最优选。
可是在国外的汽车媒体和资深车迷眼中,对ES的评价就显得客观甚至有些苛刻了。
他们普遍认为,ES的本质就是一辆经过豪华包装的丰田凯美瑞或者亚洲龙,因为它们都源自于相同的平台架构。
除了内饰用料更考究、做工更精致以外,它的动力系统、底盘调校和整体驾驶感受,与它的丰田兄弟们并没有拉开本质上的差距。
花着豪华品牌的钱,买到的却是普通品牌的底子,这在非常看重驾驶乐趣和机械性能的欧美消费者看来,性价比并不高。
然而,雷克萨斯恰恰是精准地抓住了中国消费者的核心痛点:对可靠性的极致追求和对后期养车成本的担忧。
当BBA的车主还在为复杂的维修和昂贵的保养费头疼时,雷克萨斯用一项简单的免费保修保养政策,就轻松俘获了人心。
它卖的不仅仅是一台车,更是一种省心、安逸的用车体验,这种情绪价值的满足,让它在中国市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最后,我们不得不提福特野马。
在许多国人的认知里,“野马”二字几乎就等同于“跑车”。
四十多万的售价,让拥有一台外形拉风的美式肌肉跑车的梦想变得不再遥远。
开着它行驶在街上,标志性的外观总能吸引无数目光。
但是,在美国本土,野马的定位其实是“Pony Car”,直译过来是“小马车”,它代表的是一种人人都能负担得起的、充满自由精神的平民化跑车。
特别是搭载2.3T发动机的版本,在美国的售价折合人民币可能还不到二十万,是许多年轻人入门级的玩乐座驾。
然而,由于高昂的进口关税和消费税,野马进入中国市场后,身价倍增,身份也从“平民玩具”一跃成为了“轻奢跑车”。
许多消费者是冲着它的跑车名头和文化符号去买单的,但实际体验下来却发现,为了营造运动感而调校得过硬的底盘牺牲了日常驾驶的舒适性,2.3T的动力在四十多万这个价位里也谈不上多么迅猛。
这种巨大的体验落差,正是源于国内外市场对它身份认知的错位。
车企巧妙地利用了这种信息差,将一个文化产品成功地包装成了一个高价商品。
总的来看,这些“伪豪车”现象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汽车市场在特定发展阶段的消费特征。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社会文化中对“面子”和“排场”的看重,品牌的光环效应被无限放大,消费者往往愿意为品牌溢价支付高昂的费用,而对产品本身的机械素质、性价比和可靠性没有那么计较。
但如今,情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全球的汽车资讯变得触手可及,新一代的消费者越来越懂车,也越来越理性,他们开始关注车辆的真实性能、技术含量和实际价值。
更重要的是,以比亚迪、理想、蔚来等为代表的中国本土品牌的强势崛起,正在用实打实的技术创新、越级的配置和贴心的服务,重塑着国人对于“好车”乃至“豪华车”的定义。
当我们的自主品牌能够造出在产品力上全面看齐甚至超越国外同行的产品时,那些仅仅依靠品牌光环和营销故事的“伪豪车”,它们的生存空间自然会受到挤压。
这场由消费者心智成熟和国货自强共同推动的市场变革,正在让中国的汽车市场变得更加健康和理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