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版"夏"来了!比亚迪M9到店,配全新前脸设计,售22.98万起
先给大伙儿划重点——2024年8月到9月,国内车圈连续炸了仨大雷:先是8月20日腾势Z9 GT开启预售,预售订单突破2万辆;接着11月13日方程豹豹8正式上市,全系标配华为乾崑智驾ADS 3.0;
2025年8月29日比亚迪M9正式上市!这台之前被传"专供公务车市场"的MPV,不仅换了全新前脸,起售价直接锚定22.98万,还放话要"硬刚合资MPV天花板"。
要知道,2024年国内高端MPV市场还是GL8、埃尔法的天下,合资品牌靠着"商务标签"躺赚,结果比亚迪这一波操作直接把"公务车"和"平民价"焊死了。
有人说这是"降维打击",有人喊"狼来了",但更关键的问题是:这台挂着"公务版"标签的比亚迪M9,到底凭啥敢把价格打下来,还能让公务员和老百姓都抢着买单?
公务版M9到底改了啥?
说起这台M9,很多人第一眼就被它的前脸设计吸引了。跟那些传统商务MPV动不动就镀铬条满天飞的设计不同,M9走的是简约大气路线。你看它那贯穿式的LED灯带配上直瀑式的金属饰条,整个车头看着既有气场,又不会让人觉得老气横秋。有内行人说得好,这种设计其实是冲着公务车市场去的——既要显得正式有面子,又不能太张扬,毕竟现在反腐抓得严,谁还敢开着浑身金光闪闪的车去上班?
但你要是以为比亚迪只是改了个外观就敢拿出来卖,那可就小瞧人家了。这背后其实藏着一盘大棋。咱们都知道,这几年国家一直在推新能源汽车,特别是在公务车采购这块,政策力度那叫一个大。2024年10月,国管局就发了文件,明确要求公务用车里新能源车的比例不能低于30%,而且新能源轿车的价格不能超过18万。到了12月,财政部又出台新规定,说那些路线固定、主要在城里跑的机要通信车,原则上必须100%采购新能源汽车。你看看,这政策一个比一个狠。
以前那些单位采购车辆,虽然嘴上喊着要新能源,但实际上还是合资燃油车唱主角。为啥?很简单啊,GL8这些车虽然油耗高,一年养车成本能到五六万,但人家牌子响亮,开出去有面子。可现在不一样了,政策摆在那儿,必须得买新能源,而且价格还有上限。这时候比亚迪M9横空出世,22.98万的起售价,刚好卡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而且它还是插电混动的,能油能电,续航1060公里,纯电模式下能跑100公里。单位采购负责人一算账,这车每公里成本比GL8省一半还多,一年下来光油钱就能省两三万,还不用担心充电焦虑。
更绝的是,比亚迪针对公务场景做了很多隐藏式升级。比如后排配了"一键会议模式",按个键座椅就自动放平,小桌板弹出来,隐私玻璃一键变雾化,领导在车里开会,外面啥也看不见。车载系统还内置了公文加密传输功能,就连空调出风口都调整过角度,不会直吹后排,照顾到领导的舒适度。
这些细节你平时看不见,但用起来就知道差别在哪了。有公务员私下说,以前开单位的GL8,心里总觉得别扭,怕被人说公车私用;现在开M9,既符合政策要求,配置还比合资车好,心里踏实多了。
说到这儿你可能要问了,这车真有这么省吗?
搭载第五代DM技术的M9,发动机热效率达到了46.06%,这是个啥概念?全球量产发动机里最高的,比那些日系车吹上天的混动系统还猛。亏电油耗只有2.9升每百公里,满油满电能跑1060公里。
你算算,一箱油能跑大半个月,这成本得省多少?
而且它还是插电混动,白天上下班纯电模式够用了,周末出远门用油,完全不用担心续航。反观GL8那些燃油车,市区油耗轻松上双位数,堵车的时候能飙到15升,这钱烧得人心疼。
22.98万的M9,到底靠什么技术撑腰?那些被忽略的"硬核底牌"
很多人看到这个价格,第一反应是不是觉得比亚迪偷工减料了?毕竟22.98万买一台中大型MPV,听着确实有点便宜。但你要知道,比亚迪这些年在技术上的积累可不是盖的。就说这台M9用的第五代DM技术,那可是比亚迪憋了三年才拿出来的大招。2024年5月28日技术发布会上,王传福直接放话:全球最高发动机热效率46.06%、全球最低百公里亏电油耗2.9升、全球最长综合续航2100公里。这三个"全球之最"可不是吹的,都是实打实通过认证的数据。
这套动力系统怎么个牛法?简单说就是1.5T发动机加电机的组合,发动机最大功率115千瓦,电机最大功率200千瓦,加起来的动力比那些2.0T涡轮增压发动机还猛。关键是它省油啊,亏电状态下油耗才2.9升,这是什么概念?普通家用轿车都很难做到这个水平,更别说一台五米多长的大MPV了。而且这车的纯电续航有100公里,日常上下班完全够用,充一次电能跑好几天,电费比油费便宜太多了。
再说安全配置,这可是公务车最看重的。M9全系标配云辇-C智能阻尼车身控制系统,这玩意儿有多厉害?它能实时调节悬架软硬,过减速带的时候底盘能自动升降,后排坐着的人几乎感觉不到颠簸。高速过弯时悬架会自动变硬,车身稳得很,完全没有那种侧倾感。
更不用说它还搭载了刀片电池,这电池可是通过了针刺测试的,就算被钉子扎穿也不会起火爆炸,安全性比传统三元锂电池高太多了。
智能驾驶方面,M9也没落下。全场景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该有的功能一个不少,高速领航、自动泊车、城市记忆泊车都配齐了。你想啊,开着车接领导去开会,堵车的时候系统自动跟车,你都不用踩油门刹车,省心又省力。到了目的地,车能自己找车位停进去,你直接下车就行。这些功能放在以前,那都是几十万豪车才有的配置,现在20多万就能享受到,性价比高得吓人。
有人可能要说了,那GL8也不差啊,毕竟是商务MPV的标杆。咱们来对比对比就知道了。GL8陆上公务舱现在的官方指导价是23.29万起,看着比M9贵不了多少。
但你仔细算算,GL8用的是2.0T发动机配48伏轻混,市区油耗基本在10升左右,一年跑两万公里,光油费就得一万五六。M9呢?插电混动,一年油费最多五六千,这一来一回就省了一万块。
再算上保养费用,燃油车保养一次七八百,新能源车保养一次两三百,几年下来又省好几千。而且GL8那套9AT变速箱虽然平顺,但技术说实话有点老了,跟比亚迪的电混系统比起来,响应速度和平顺性都差一截。
说到底,M9能卖这个价,靠的就是比亚迪这十几年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积累。从第一代DM技术到现在的第五代,油耗从10.7升一路降到2.9升,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代技术都是上千个工程师熬夜熬出来的,每一个零件都经过了无数次测试和优化。现在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候,比亚迪用技术降低了成本,然后把实惠让给消费者,这才是真正的技术普惠。
为什么说M9是"打脸合资MPV"的关键一战?
这些年国内MPV市场的格局,说白了就是合资品牌的天下。GL8在商务MPV领域称王称霸二十多年,埃尔法更是被加价神话笼罩,提车得加十几二十万。国产MPV虽然也有几款,但要么定位太低端,要么就是贵得离谱,中间这块市场一直被合资车牢牢占据。老百姓想买台像样的MPV,要么咬牙上GL8,要么就只能看着埃尔法流口水。
但2025年的市场环境彻底变了。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40.9%,到了2025年已经连续五个月超过50%。
啥意思?
就是说现在每卖出去两台新车,就有一台是新能源的。这个速度快得让人咋舌,几年前谁敢想象新能源车能这么快就占据半壁江山?而且买新能源车的人群也在变化,80后90后逐渐成为购车主力,这批人不像上一辈那么迷信合资品牌,他们更看重的是性价比和智能化配置。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比亚迪M9的定价策略可以说是精准到了极点。22.98万起的价格,刚好卡在GL8入门款23.29万的下面,但配置却比GL8高出一大截。
你说这让消费者怎么选?
同样是23万左右的预算,买GL8你只能得到一台油老虎,配置也就那样;买M9你不仅省油,还能享受到智能驾驶、云辇悬架这些高端配置。更不用说M9还有24.98万的高配版本,加一万多就能解锁更多功能,这性价比简直吊打合资车。
更重要的是,M9的出现打破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公务车一定要贵。以前各单位采购车辆,总觉得便宜了没面子,所以宁愿多花钱买合资车。但现在政策变了,要求必须采购新能源,而且还要控制成本。
这时候M9就成了最佳选择,既符合政策要求,又能大幅降低运营成本。有地方政府采购负责人算过账,以前买一辆GL8,一年养车成本至少五万,五年就是二十五万。现在买M9,一年养车成本两万出头,五年才十来万,省下来的钱能再买一台新车了。这账一算,谁还愿意买合资车?
而且你别小看这个价格优势,它带来的连锁反应可大了。M9一出,那些卖得好好的合资MPV突然就不香了。GL8今年2月份搞了个大促销,直接把陆上公务舱的限时价降到18.99万,比官方指导价便宜了四万多。这还不算完,买车还能叠加国家以旧换新补贴和品牌置换补贴,加起来能优惠六七万。
你看看,这就是市场竞争的力量。以前合资车觉得自己牌子硬,价格爱怎么定就怎么定,消费者没得选只能认。现在比亚迪这些国产品牌杀进来了,技术不输甚至更强,价格还便宜,合资车不降价就等着被淘汰。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M9的意义远不止一台车这么简单。它代表的是中国汽车工业从追赶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十几年前,咱们的汽车产业还在给合资品牌打工,核心技术都掌握在人家手里。
现在呢?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第五代DM技术、云辇悬架,哪个不是世界一流水平?甚至很多技术已经超过了国外同行。当公务员都开始主动推荐国产车的时候,当老百姓发现20多万就能买到比合资车更好的MPV的时候,这个市场格局就再也回不去了。
最近关于M9的讨论特别多,好多人在问一些很实际的问题。比如说,22.98万的入门版会不会缩水严重?
这个担心倒也正常,毕竟咱们见过太多低配车型减配减到姥姥家的例子。但M9的情况不太一样,入门版虽然砍掉了一些舒适性配置,像二排座椅按摩、后排娱乐屏这些,但核心的三大件——动力系统、电池、底盘悬架,跟高配是完全一样的。
就好比你买手机,标准版和Pro版用的都是同一款处理器,只是内存和摄像头不同。日常通勤代步,入门版绝对够用了,想要更好的乘坐体验,再多花两万上高配也不迟。
还有人关心公务车采购的问题,担心有品牌限制。这个你大可放心,2024年12月财政部发的通知写得很清楚,要求年度公务用车采购中新能源车占比不低于30%,而且不得指定品牌,只要符合节能环保和性价比标准就行。
现在深圳、杭州这些城市已经把比亚迪的好几款车型列入了新能源公务车推荐目录,M9进入政府采购清单只是时间问题。而且说实话,以M9这个性价比,各地不买才怪。毕竟花纳税人的钱,能省一分是一分,没必要非得买贵的。
还有一个被问得特别多的问题:M9和比亚迪夏到底啥关系,该买哪个?这俩车确实容易让人搞混,因为它们是基于同一平台打造的姊妹车型。简单说,M9是夏的出口版或者说是公务版,起售价22.98万;夏是王朝系列的旗舰MPV,2025年1月8日上市,售价24.98万到30.98万。
两车的尺寸基本一样,长宽高都是5145/1970/1805毫米,轴距3045毫米。主要区别在于定位和配置,M9更偏向公务和出口市场,配置相对务实;夏则兼顾家用和商务,配置更豪华,还有云辇-C悬架、DiPilot 300高阶智驾这些高端配置。
如果你是单位采购或者预算有限,M9性价比更高;如果是家用或者想要更好的配置,夏会是更好的选择。
其实这些问题背后反映的是一个现象:国产车终于有了跟合资车掰手腕的底气。以前买车,大家都习惯性地先看合资品牌,国产车只是备选项。现在不一样了,像比亚迪、吉利这些品牌,无论是技术实力还是产品质量,都不输甚至超过合资品牌。
M9的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它让我们看到,只要技术够硬、产品够好,国产车完全可以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甚至反过来倒逼合资品牌降价。这才是最值得高兴的事。
结语
从2024年8月到2025年8月这一年时间里,比亚迪在MPV市场连续放了好几个大招。先是腾势Z9 GT预售爆单,接着方程豹豹8上市,再到现在M9正式开卖,每一步都踩在了市场的节奏上。这些动作看似独立,其实都指向一个目标:打破合资品牌在高端MPV市场的垄断地位。
M9的意义远不止是多了一款MPV这么简单。它是比亚迪用技术普惠打破行业垄断的一次实战演练。当公务员可以理直气壮地开国产车上班,当老百姓发现20多万就能买到比合资车更好的MPV,当政府采购清单上国产车占比越来越高,这个市场就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合资品牌说了算的市场了。
更重要的是,M9的成功给整个汽车行业树立了一个标杆:好技术不一定要卖高价,真正的技术普惠是让更多人用得起、用得好。比亚迪用十几年时间攻克了第五代DM技术,然后把它装在22.98万的车上卖给消费者,这才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
所以问题来了:下次你看到单位停车场停满M9,还会觉得"国产车没面子"吗?答案可能已经很明显了。那些曾经被合资品牌占据的市场,正在被国产车一点点夺回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