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汽车作为国产新能源车的领头羊,本来风头正劲,可到2025年10月16日一早,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起诉的消息一曝光,直接把股价打得断崖直下。在港股开盘时就直线跳水,一度掉了12%,到收盘也减了8.99%,市值一下子蒸发了120亿港元。
美股也跟着遭受冲击,从前一天的6.99美元跌到6.83美元,交易量一跃而上,达到1.25亿股。散户们一看到这个情况,赶紧抛售,多数人的持股成本还在20美元以上,这下子亏了70%以上。实际上,这不仅是点点滴滴的小摩擦,而是明确的证券欺诈指控,涉及虚增收入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过40亿,害苦了不少投资者,特别是那些普通老百姓,把养老钱和积蓄都投进去,现在自己都后悔得哭都来不及。
自2014年11月成立以来,蔚来一直靠讲故事来融资。李斌之前在易车网打拼过,熟悉互联网的运营方式,转型做新能源汽车之后,又吸引了腾讯、百度、联想这些大佬们的投资。
2015年,融了5亿,2016年A轮又拿到10亿,2017年B轮再筹了20亿,2018年C轮则筹得15亿美元。到上市那会儿,九月在纽交所挂牌,发行价为6.26美元,募集了11.5亿美元。随后,2020年,合肥政府出资70亿救了场,2021年在港交所二次上市,募集了100亿港元,2022年又在新加坡上市,融了点钱,规模比较小。到2023年,又通过私募筹了50亿,2024年通过可转债募了7.38亿。
到2024年底,蔚来总共融资了18次,金额超过1100亿人民币。这笔钱花在了建厂、研发、换电站等方面,看上去挺忙得不错,可实际上,烧钱的速度快得惊人。从2018年上市到2024年上半年,净亏损已经累计到960亿,再加上2024年三季度的50.6亿,总亏损超千亿。2023年全年亏损达215亿,预计2024年会亏掉230亿,每卖一辆车大概亏13.5万,这数字听了真心肉疼。
关键的问题就在电池这块了。蔚来搞的电池即服务模式,买车的客户可以不用带电池,这样车价就便宜点,然后每个月租电池用。2020年8月,蔚来跟宁德时代等伙伴一块成立了武汉蔚能电池资产公司,蔚来持股19.84%,看起来不是大头。不过,GIC的起诉书里说,蔚来其实是背后操控蔚能的,高管任命、电池型号、采购数量、租金价格,这些全都由蔚来说了算。
蔚来把电池卖给蔚能,一次性就把这笔收入记得清清楚楚,2020年第四季度收入就从28.5亿飙到66.4亿,翻个倍,账面看着挺亮眼。不过实际上呢?用户是按月把租金付给蔚能的,按照美国会计准则ASC 606,这收入的逐步确认,不是一次性搞定的买卖。
灰熊在2022年6月28日那份做空报告里,先把事情揭露出来,指出2020年虚增了2亿美元,2021年3亿美元,2022年上半年又虚增了1亿美元,总共虚增了6亿美元。这么一搞,不仅让利润率看起来高了不少,还把电池的折旧成本转嫁给了蔚能,让未来的财报显得更加光鲜亮丽。
那个时候,蔚来一口咬定在调查,表示会有独立的审查,两个多月后,结果出来了,讲会计做法还得再改进,但并没说他们有诈。如今GIC又提起这事,提供的证据确凿得很,包括蔚能欠蔚来15亿人民币的债,蔚来还临时接管了一些业务,怎么看都不像是个完全独立的公司呀。
作为全球第六大主权财富基金,GIC掌控着几千亿美刀的资产,从2020年8月到2022年7月,买了5,445万股蔚来在美国的存托股。那会儿,蔚来的股价一路飙升,2021年达到峰值62美元,GIC投入的钱至少超过10亿美金。现在怎么样?股价只剩4到7美元,掉了90%以上,GIC账面上亏了20亿美金还多。这只基金一向低调,这次竟然亲自起诉,对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出手,真是头一遭啊。
法院在2025年8月收到了诉状,十月初暂时搁置了审理,等着之前投资者集体诉讼的结果。这个集体诉讼早在2019年就开始了,指控蔚来在IPO时瞒报了对江淮汽车的依赖以及上海工厂计划的终结。事情越炒越大,像个滚雪球似的,一份灰熊报告出来后,股价先挫了11%,现在GIC又出手,一轮一轮地重击。
普通老百姓是怎么被坑了呢?蔚来一上市,就吸引了不少散户。这些投资者都是冲着国产新能源的概念去买股的,想着能分一杯羹。可没想到,股价从最高点一直跌到一半,甚至还在跌,很多人的本金只剩下三成左右,亏得惨兮兮的。
车主们也不好过,二手车市场上未来的车贬值速度挺快。说2025年9月交付了3.55万辆,听着挺多的,但主品牌的车只有1.4万辆,乐道和萤火虫子这些品牌反倒占了大头。另外,小鹏在9月卖出了4.2万辆,理想则是3.45万辆,蔚来的主品牌明显落后了。至于换电网络,已经建了8350座,每座投入大约350万,总共砸了150亿,可是能盈利的站点只有18%,大部分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那些地方。
快充技术一发展,换电的优势就不显了,运营成本还挺高,每天就浪费了四万块。用户在群里吐槽挺多,电池租费涨价,售后响应速度又慢。投资者里,散户的亏损几万到几十万不等,养老的钱都没了影。供应商也挺难堪,蔚来欠款不少,生产线时开时停,搞得挺乱。员工方面,2024年智驾部门流失了七人,包括胡成臣、马宁宁、白宇利这些关键人物,蔚来说是为了适应AI大模型的趋势,但市场上觉得研发断层都体现出来了。
蔚来一直坚持走纯电的路子,不搞增程,李斌也多次强调只专注于纯电领域。不过市场数据摆在那里,2024年30万以上的SUV中,增程车型占比超过45%,而纯电的份额从2022年的28%降到18%。理想在2023年赚了117亿,蔚来同期亏损达210亿。虽然这条策略从长远看是对的,但目前投入的代价挺大,研发一年就花了135亿,升级NT2.0平台,推动换电技术,可实际效果没跟上竞品节奏。比亚迪、小鹏在销量上压着蔚来,蔚来多品牌的布局刚刚起步,比如乐道L60定价在20万左右,瞄准中端市场抢份额,而主品牌的高端定位也出现摇摆不定的迹象。
融到钱其实不难,但烧钱的速度很快,财务报表怎么粉饰都挡不住真相,害得股民们摔得挺惨。就像GIC这种大机构也吃了亏,散户可得格外小心。新能源行业的未来看好,但别盲目信赖所谓的概念,脚踏实地才是真。本身蔚来这十年的路走得得磕磕碰碰,亏掉千亿也不是白白付出的,要从中吸取教训。各位投资者,请醒醒,别再当那被割的韭菜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