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燃油车这东西,总让人觉得还挺硬气。特别是在市场逐步被新能源蚕食的背景下,这两个月突然冒出个小插曲——销量环比还涨了,8月同比更是涨了12.9%。这个节奏,是不是有点翻身仗的味道?我倒是亲眼见过不少经销商的销售员在喊:你看,现在优惠越做越多,跟年前差不多,反倒更有意思了。说实话,这让我有点困惑:新能源那么猛烈冲击,传统燃料还能涨?难不成,它们偷偷调了价,或者升级了啥?
我记得有次和一位同行聊过,他带我去看了一辆刚刚上市的速腾L。那天还特别热,座到店里,冷气吱吱作响。他指着车说:这车改了不少,比如智能化比之前强太多,价格还比老款便宜两万。我当时心里震了一下:难不成真是价格战带动销量?这娃娃的价格比去年贵了,配置还在变优,效果就像停顿了一年后突然反弹。这感觉,跟打了鸡血似的,但细想,也不是全无理由。
中汽协数据显示,年初燃油车出货量还在大幅下滑——2024年,同比降了17.3%。可以说,市场份额被新能源几乎瓜分得差不多了。但是,到2025年头两个季度,燃油车的销量竟然几乎持平,降幅变得很有限,甚至还略微上升。是不是因为厂家们在想趁热打铁,把库存拉出来挤一挤?我估算一下,去年燃油车平均售价大概在10万元左右,平均油耗要7升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百公里纯燃油成本差不多4元。换句话说,跑个千公里差约40元油费。成本还是维持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你说,能不能把这当作一种避风港?
不只是价格在变熟悉。一汽-大众的全新揽境,有了智能驾驶加持,已不再是以前的柴米油盐。它搭载了IQ.Pilot增强驾驶辅助系统,实际上是和深圳卓驭科技合作开发的。你能理解吗?这套系统除了接感知、决策、执行,还涉及一种非线性优化控制算法,就像调整乐队里的每个乐器协作一样,目标就是让驾驶更稳。
一辆车想真正智能化,电子电器架构得支撑得住。你还记得小时候的收音机,调频调到有点儿杂音才能收到清晰?燃油车的控制架构,就是那杂音太多,信息传输不快,处理不集中。去年奥迪推出的全新PPE电动平台算不错,但那是电动车。燃油车其实也在用老智商——分散式控制,像家里的散乱柜子,找个东西总要翻半天。
后来我又翻了下笔记,去年奥迪A5L用了全新的E³1.2架构,把五个高性能计算中心集中起来,就像把凌乱的工具箱整理得井井有条,瞬间提升了反应速度。它还能快速兼容华为乾崑智驾技术,会不会有人说:燃油车做不到那样的智能化?我看未必——但确实难度大,像电动车用的那套电控逻辑深不可测。
对了,有个细节你注意到了吗?一汽大众那个全新速腾拉低了售价,但配置大幅升级。问问自己,用户会不会觉得这车是不是变更值了?我猜,是的。因为配置的提升就意味着用着顺手,而且,那些优惠活动,也让买车变得不那么麻烦。你想想,如果购车优惠多点,后续维护成本又控制得好,谁还不愿意出手?你以为,市场会一直坚持电动独大吗?我随便猜的,不一定准。
这里还插一句——其实我没太深想过,燃油车的回暖是不是也是某种避风港心理在作祟?毕竟,新能源的科技感、未来感很吸引人,但在大部分家庭里,用久了还是惯了柴米油盐的节奏。譬如我一个朋友,说:大哥,电动车再智能,开起来就跟开杯子车一样,一点不麻烦。那也就说明风险在逐渐减少。
这让我困惑——我们是不是总以为科技就一定意味着改变一切?真到用的时候,那些软硬件背后,还是有层层的门槛。像这次奥迪A5L,虽然搭载华为的智驾技术,但还是由奥迪负责执行,双方分工明确,可见深度合作才靠谱。
其实我也有点嫌麻烦。每次看得太深,难免会觉得:这些技术和价格背后,或许隐藏的是厂家对未来的某种赌注。都说站在风口上容易,站稳了才是真本事。你怎么想?燃油车还能再翻几轮?或者,究竟什么因素会决定归零之前的肯定?
说到这,我忽然开始怀疑:是不是有人搞了个假消息,比如说新能源突然遇到技术难题,燃油车反倒会反败为胜?这可能是个猜测,但没有理由完全排除。市场的微妙你的我都懂,就像一款旧手机,继续更新还能用多久?这其实挺琢磨不透的。
我站在车展的缝隙里,看着一台刚刚卸货的燃油车。手边那位维修工随口说:你说,这车还能撑几年?我觉得还能,再说燃油车就是个老把式。我心想,或许未来就是这般既定印象在慢慢改变。你觉得呢?这些日子的回归,到底是一场脱壳还是逆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