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江淮,雾气缭绕,论坛现场的灯光比平时亮了一些,仿佛试图在灰蒙蒙的行业气候里,给人一点额外的补偿。
主办方很懂氛围,不是那种高喊口号的热血场;也没有“打鸡血”的互动环节。
更多的是一群人坐在椅子上,低头看PPT,偶尔有人抬头,像是在寻找天花板上的答案。
李明走上台时,手里没有稿纸,语速不快,眼神里带点那种“你们都知道细节吧”的笃定。
我不禁想,如果我是这场论坛里的一张椅子,会不会也担心被替换?
毕竟在中国商用车行业,存量竞争刚刚敲响警钟,谁都不是铁板钉钉的赢家。
每个人都像是物流园区里的一辆轻卡,表面看着新,其实底盘下面已经积了不少灰。
于是,“重塑企业核心能力”听起来就像是给发动机做大保养,多少有点“自查自纠”的味道。
从专业旁观者的视角回溯整个事件,其实逻辑很直接。
江汽集团总经理李明在这个论坛上阐述了商用车行业正步入存量主导阶段,多重挑战已成新常态。
他说得很坦诚,市场保有量达到4390万辆,年度新增销售却不足90万辆。
这意味着什么?
如果把市场比作一座仓库,过去大家都在往里搬货,现在只能靠翻箱倒柜地找存量,新增已经成了稀缺品。
“十五五”期间,年销量预计在400万至450万辆之间,2020年的高光时刻一去不返。
更有趣的是,行业正面临三重压力:价格下行、技术迭代加速、国际贸易壁垒加剧。
燃油和新能源轻卡的价格比巅峰期跌了25%-34%,与其感慨“不景气”,不如坦白地说一句“利润,见底了”。
而新能源和智能化技术像是两只不安分的手,逼着企业在战略上“站队”,否则就是被时代甩下的边缘人。
国际贸易呢?
加征关税、技术门槛提高,出口周期拉长——听上去像是“出海”变成了“挖井”,而且这井还时不时掉几块石头下来。
当然,李总也没忘记行业的那些“彩蛋”。
新能源转型、智能化融合、产业链延伸,全球交通脱碳成为主旋律。
表面上看,这些机会像是摆在桌上的“免费午餐”,但谁能保证里面没有加点芥末?
中国商用车在“三电”系统和智能网联领域形成了差异化优势,出海看似顺风顺水,实际多的是暗流和涟漪。
无人配送车规模化推广、产业价值链向租赁、金融、补能、二手车等延伸,听着热闹,干起来就是另一套账本。
我得承认,在这样的大环境里,江淮汽车的表现算是一种“硬核不喊痛”。
2025年前十个月,研发投入高达33亿元,同比增长24%,新能源轻卡销量同比增速200%。
这数据乍一看很美,细品之后,才发现这是“逆势下的增长”,其实更像是把所有筹码都押在技术和转型上。
研发投入强度超过9%,这已经不是“吃老本”了,更像是“把老本拿去翻新”。
我试着用普通人的理解去拆解这个动作,类似于你在房价下跌但还没见底时,依然选择装修自己的老房子,还顺便换上了智能门锁和太阳能热水器。
你不确定结果,但你知道,不升级就彻底没人来了。
三大举措,听起来像是行业里的“三板斧”:技术驱动、生态赋能、国际进阶。
具体来说,江淮首先要强化技术驱动,攻坚高效热管理、高度集成电驱、智能底盘等整车核心技术。
智能网联和智能驾驶系统不是自己玩“斗地主”,而是要联合头部企业“组团打怪”。
电池等关键技术还得自主可控,不能被别人卡脖子。
其次,推进生态赋能,构建“人-车-货-场”智能生态体系。
多元商业模式是必选项:运力平台、金融服务、保险业务、补能网络及二手车业务,一条龙服务,打通全生命周期的关键环节。
说白了,这是一种“闭环管理”,让用户从买车到卖车都能在你的生态里流转。
这个模式有点像是把4S店变成多功能综合体,客户进来,不仅能修车,还可以顺便做个贷款,喝杯咖啡,顺手把旧车以旧换新。
最后,加速国际进阶,深耕东南亚、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并积极拓展欧洲高端市场。
“整车+零部件+金融”一体化出海,是要摆脱过去那种“只卖整车、没后续服务”的土办法。
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听起来宏伟,实际谁都清楚“出海不等于远航”,船小了照样能翻。
我忍不住联想,这一套打法跟刑侦办案有异曲同工。
先得把案情梳理清楚,找到技术和资源的断点,然后设法补强。
江淮的选择,像极了一个不愿认输的老侦探,明知道线索碎成一地,还是一件一件捡起来,生怕漏掉哪一条会影响最终结案。
只是相比刑侦,商用车行业的案子没有“破案”那一刻,只有不断的“卷宗归档”,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案子是不是更难缠。
说到这里,也该穿插一些黑色幽默了。
比如论坛上有嘉宾在茶歇时悄悄感慨:“轻卡都快成了‘轻资产’,你说我们还能不能当‘重头戏’?”旁边的人一边搅拌咖啡一边回复:“没事,反正现在连司机都快成‘稀缺物种’了。”整个产业链像是在进行一场“人为流动性测试”,大家都怕哪天被系统判定为“冗余”。
我有时觉得,做产业分析其实和做心理疏导差不多,客户问你“怎么看”,实际上是在暗示“能不能让我安心点”。
但安心这东西,和新能源电池的续航一样,永远比发布会上的数据少三十公里。
理性观点在这里其实不需要太多修饰。
技术驱动是企业唯一能自保的“硬通货”;生态赋能是市场流转的“润滑剂”;国际进阶像是对未来下注的一种豪赌。
核心能力的重塑,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每天研发部打卡时的压力。
中国商用车面对价格下行、技术飞速更迭、国际壁垒加剧,这三只猛兽,谁都不敢掉以轻心。
靠“讲故事”活下来的企业,最后连故事都讲不圆。
再往细里推演,如果说过去十年是“拼马力”,那么未来十年就是“拼耐力+脑力”。
技术突破带来的红利是有限的,谁都明白电驱、智能网联、无人配送只是工具,真正掌握命运的是对全生命周期价值链的把控。
金融、运力、补能这些衍生生态,未来可能才是利润存量的“保险箱”。
而国际出海,面对的不只是关税和技术壁垒,还有文化适配、售后服务、品牌认知,折算下来,能留几分是真利润?
当然,李明的倡议也很现实。
“长期主义”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就是别在风口上把自己当猪,风一停就摔得更惨。
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化,意思是既要会算账,也得懂怎么让客户觉得“这车值得买、值得用”。
共生共赢、产业生态繁荣,说到底,是一种“谁也别太贪心”的底层逻辑。
聊到这里,我有时也自嘲自己的职业局限。
每次分析产业变局,总想找出那个“最优解”,但现实是,行业里最不缺的就是“变数”。
你刚刚写完一份报告,下一秒新能源政策又出新,前一天刚听说国际市场有利好,后一天又爆出贸易壁垒加码。
仿佛每个数据都在跟你玩“躲猫猫”,永远只能抓到一只耳朵,剩下的都在风里跑。
至于结尾,我选择开放。
你说,在这样的行业周期里,企业真正能自保的是技术、是生态,还是那份无数次调整的预案?
又或者,当价格、技术、国际壁垒三重压力持续,商用车企业的“长期主义”究竟是战略信仰,还是无奈自救?
也许,每个坐在论坛现场的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
这个产业的变革,还没有终极破案。
我们只能在不断的追问和修补中,继续驾车前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