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可以说是越来越有看头了,但也让不少准备买车的朋友感到有些迷糊。
按理说,大家都觉得电动车是未来的大方向,可就在最近,好几个以前信誓旦旦只造纯电动车的汽车品牌,突然间就调转了车头,开始推出那种既能用电、又能加油的“增程式”汽车了。
比如说大家都很熟悉的小鹏汽车,就在前不久发布了他们的新技术,叫“鲲鹏超级增程”,第一款搭载这个技术的车也跟着开始卖了。
无独有偶,广汽埃安这个品牌,也是刚刚推出了一款增程版的新车,有意思的是,这款增程版的预售价,竟然比它同时发布的纯电版还要贵上几千块钱。
这就形成了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一边是有些车企还在大声疾呼,“纯电动车的时代已经到来了”;另一边,却是越来越多的品牌悄悄地给自己多留了一条后路,搞起了“纯电”和“增程”两条腿走路。
这里面到底藏着什么门道?
为什么这些曾经的“纯电铁粉”会发生这么大的转变呢?
咱们先来看看小鹏这个例子,它很有代表性。
在他们的技术发布会上,负责人何小鹏就挺感慨地表示,从今往后,小鹏汽车就不再是一家单纯的纯电动汽车公司了。
他还透露了一个内部消息,说公司里为了要不要开发增程车,前前后后讨论了五次,头四次都被否决了,大家还是觉得应该坚持纯电路线。
直到后来,何小鹏自己出国考察,亲身体会到了在一些地方电力供应紧张、充电不方便的麻烦,才最终拍板决定,必须得上增程。
这说明,即便是对纯电最有信心的企业,也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问题:在充电桩还没有像加油站那样随处可见之前,老百姓对于开车出远门跑长途的“里程焦虑”,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绕不开的坎。
所以我们看到,小鹏推出的增程方案,选择了大容量电池再配上一个大油箱,意思很明确,就是想告诉消费者,你既可以享受到电车平时用车的低成本和安静平顺,又不用担心长途奔波时找不到地方充电,把电和油的好处都占了。
其实,做出这种选择的远不止小鹏一家。
回头看看这两年的市场,我们会发现一股潮流。
从2025年开始,就有好几个以前主打纯电的品牌陆续推出了增程或者混动车型。
比如昊铂、智己,还有那个一直定位高端智能纯电的极氪,都相继发布了带有发动机的车型。
这就让原本界限分明的“纯电阵营”变得有些模糊了,好像大家开派对,开到一半纷纷出去找加油站了,场面一度有点尴尬。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那些还在坚持只做纯电动车的品牌,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了。
在国内,如果说影响力比较大的品牌里谁还在“痴心不改”,那蔚来汽车肯定是首当其冲的一个。
蔚来之所以这么坚定,一方面是因为它从一开始就走了另一条路——换电。
蔚来在全国建了大量的换电站,车主开车进去,几分钟就能换上一块满电的电池开走,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充电慢、排队长的烦恼,也让他们有了坚持纯电的底气。
另一方面,蔚来的创始团队也确实带有一种理想主义色彩,他们坚信纯电动和换电模式是解决未来出行问题的终极方案。
当然,光有理想是不够的,蔚来也经历过非常困难的时期,亏损严重,一度被外界怀疑还能不能撑下去。
但好在,凭借着最近几款新车的热销,蔚来的销量终于有了起色,10月份的交付量首次突破了4万辆,公司也看到了盈利的希望,这无疑给了他们继续坚持下去的信心。
放眼全球,能和蔚来在纯电道路上遥相呼应的,就是大名鼎鼎的特斯拉了。
特斯拉从诞生之日起,它的标签就是“纯电动”,它的成功就是建立在对传统燃油车的彻底颠覆之上。
让特斯拉去造一辆带油箱的车,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会动摇它的品牌根基。
所以,蔚来和特斯拉,一个依靠独特的换电体系,一个依靠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技术积累,成为了纯电阵营里最坚定的两面旗帜,在周围纷纷扰扰的环境下,显得有些“孤独”,但也格外清晰。
那么,问题就来了。
从销售数据上看,纯电动车的整体销量其实是远远超过增程车的。
根据乘联会公布的数据,今年前九个月,纯电动车的累计零售销量达到了545.2万辆,而增程车只有86万辆,纯电车的销量是增程车的六倍还多。
既然纯电车卖得这么好,市场大盘也是向好的,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大品牌要反过来去布局增程这个相对小众的市场呢?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那些新推出的增程车型,答案就渐渐清晰了。
无论是小鹏X9,还是问界M9,或者是理想的L系列,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些车身尺寸比较大的中大型或者大型SUV、MPV。
这些车型的定位,往往是家庭用户的“全能座驾”,需要满足全家人出行的需求,尤其是节假日长途自驾的需求。
对于购买这类车的消费者来说,他们最担心的就是“里程焦虑”。
他们可以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买一辆车,但绝对无法接受在春节、国庆这样的高峰期,堵在高速服务区里,为数不多的几个充电桩而排上几个小时的长队。
问界M9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它的增程版和纯电版销量比例,据说一度达到了15比1,甚至更高。
这清楚地说明,对于这个级别的家庭用户来说,车里那个可以加油的发动机,就像是一颗“定心丸”,一份关键时刻能救急的“保险”。
他们可能一年到头也用不了几次油,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当纯电车开,但这个“后备”功能必须要有,这能给他们带来足够的安全感。
汽车厂家自然也看透了这一点。
推出这些大型高端车的增程版,背后是一笔精明的商业账。
首先,这类大型车本身的定价就高,利润空间也大。
其次,增加一个增程系统,不仅能精准地打消目标客户最大的顾虑,还能顺理成章地把价格定得更高,从而赚取更多的利润。
所以说,这股“增程热”,与其说是技术的倒退,不如说是一次非常精准的商业决策,是厂家为了攻占高端家用市场、获取高额利润而选择的一条捷径。
不过,当大家都看到这条路好走,纷纷挤进来的时候,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当曾经的“增程王者”理想汽车都开始面临销量增长放缓的压力时,后面这些新加入的品牌,还能分到多少市场蛋糕呢?
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现在增程车的电池容量是越做越大,纯电续航里程也越来越长,动辄就能达到两三百公里。
这意味着,在绝大多数日常通勤、城市出行的场景下,这辆车完全就是一辆纯电动车,那个发动机可能一年都启动不了几次,越来越像一个“备用件”。
那么,为了这个不常用的备用功能,在车上始终带着一套复杂的发动机、油箱和管路系统,增加了车重、成本和故障风险,从长远来看,这真的有必要吗?
或许,对于那些已经体验过增程车的车主来说,当他们习惯了电驱动的安静和顺滑,并且发现自己一年到头几乎没怎么去过加油站之后,他们的下一辆车,会不会就彻底转向纯电动了呢?
如果真是这样,那今天的增程热潮,可能真的只是一个过渡阶段的产物,是通往全面电动化时代的一座桥梁而已。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