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玛莎拉蒂9月销量暴跌87%开始说吧,确实刺眼。这数据没啥花头,国内车市都不好,豪车更不好。你别说,38万裸车的Grecale还能被干到这个程度,我刚看到保时捷利润前三季度暴跌99%时,真是差点没笑出声,利润这一摊子都快不存在了。这些数字,虽然估算含糊,但方向性很明确:传统豪华车尤其是BBA们,越来越吃不消。
一位朋友在广州卖保时捷,他跟我说:前年还能抢,去年开始库存一地鸡毛,八折都卖不动。这话我听着心慌。保时捷虽说有保值,但今年新车交易价跟二手车比,我算过,折旧幅度30%-40%,比以前糟多了。想想去年,卡宴在广东卖得还挺火,今年已经开始降价促销。
传统豪车供给端的压力其实从研发到供应链都在积累。研发流程那是龟速,项目周期长得要死,每改一个零件都得从头研究,合规、安全、环保各方规则层层叠叠。这你想象成盖楼,传统豪车就是单层砖瓦,哪天楼层突然多了道钢结构墙,得重做设计图。换言之,不灵活又重/复杂。
供应链方面,传统豪车还在用一些老牌零件供应商,但现在芯片和新能源电池那块不进步逼死你。你别光看材料价格,配套的电子模块集成复杂度增加,导致零件涨价不说,库存积压严重。据我了解,某豪车供应商用的半导体颗粒货源断供后,改供应链打补丁,成本短期涨15%-20%。
说起这儿,我得自我翻个车的坑——上回说BBA内部还蛮稳,现在倒觉得他们内部压力没那么简单。宝马虽然继续在华推新款,但新能源车型的推出速度远不及特斯拉,销量数据背后埋着跟不上用户思维更新的隐痛。这就有点儿像你买了个好东西,却越用越落伍,反复拆了换零件,心里尴尬知道吗。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挺有意思,北京某4S店销售小哥跟我说:现在客户问最多的不是价格,是三电系统稳定性和售后保养成本。说得直接点,豪华车买得起的人,也不傻,开始算经济账了。哪怕是微商圈层吹爆的玛莎拉蒂,要不是靠这些精准人群捧场,估计早凉了。
(这段先按下不表)
这不禁让我想问,传统豪车处境真的就这么无解吗?内资品牌赛力斯最近被美国和国内资金压盘,黑材料不断放出,有点蛮横,但很多用户打心底还是愿意试试新鲜东西。比起传统BBA的稳重保守,新兴品牌带来的新科技感和年轻态用户体验更直接触达。你们说,这种心理会不会加速豪华车的变革?
我顺便算了下,假设消费者面临30万元级豪车选择,传统BBA和新兴豪华品牌的同级电动车,差价约在5%-10%之间,保养成本预期则有20%以上的差距。对普通一线城市白领来说,预算有限,整车折旧和维护费用都影响换车频率。
供应链如果说是汽车行业的神经系统,那么研发就是思想中枢,传统豪车就像是思想僵化、神经迟缓的老人家,动作慢,反应弱,怎么跟上玩家越来越多的市场节奏?曾经行业风向标的BBA,已经不太能代表市场现在的主流审美了。你对传统豪车的印象还有多少?还能吸引年轻人吗?
我记得一位修理工小哥说:以前豪车坏了贵啊,现在反而技术复杂,修起来不见得比普车便宜,有些零件难找还得原厂调货,麻烦死了。这话像是对豪华车后续养护的隐忧。买车别光看脸,也得看修个零件得花多少钱,时间上你心里得有点谱。
说回玛莎拉蒂这事儿,我没细想过,但猜测一下,或许是因为微商圈层消费的高度集中导致短期风光背后能量透支,这导致Grecale的库存迅速堆积,销量崩盘本质上是供需错配。说实话,这种圈层经济模式泡沫很大,像气球一样,一旦破裂,后面会很惨。
你们有没有觉得,现在买车更像做投资?整车价格、保值率、维修成本算下来,有时候纯搞心里战。这样的环境下,豪车品牌怎么跟上大众需求的节奏?难不成要彻底重塑研发和供应链?如果是你,作为一个买家,是愿意继续买BBA,还是试试赛力斯、蔚来这种新兴力量?
最后聊个小细节。刚才翻相册,发现去年我帮朋友拍了一张靠近BBA展厅的展车,旁边放着几个充电桩,写着全新电动体验区,但展厅里的人寥寥无几。我那时还纳闷,豪华品牌明明砸了那么多钱做新能源准备,为啥现场没啥人?现在看来,这大概就是消费者转移阵地的信号了吧。你们呢,身边买车的人,最近有开始看新牌子吗?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