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老百姓现在聊起车,尤其是新能源车,嘴里说的都是续航跑多远,车里的屏幕有多大,自动驾驶聪不聪明。
这些当然很重要,但大家可能没太琢磨过一个事儿:一辆车从一堆铁皮、零件,变成咱们能开上路的宝贝,它背后那条长长的生产链条,也就是咱们说的“供应链”,正在经历一场多大的变革?
就在前不久,安徽淮南聚集了一批中国汽车产业里头脑最灵光的人,他们开了一场大会,讨论的核心就一个词:“重构”。
这可不是简单地修修补补,而是要把整个体系都重新梳理一遍,甚至是推倒重来。
这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又跟咱们每个人的未来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得说说咱们中国汽车供应链的地位变化。
过去,咱们总觉得是跟在人家屁股后面学,人家出标准,咱们来生产,当个“世界工厂”里的好学生。
但现在,情况完全反过来了。
会上,有位叫张永伟的专家提了个很有意思的词,叫“含中率”。
这词听着新鲜,其实意思很直白,就是看一辆在全球任何地方生产的汽车里,有多少零部件是中国制造的。
这个指标现在变得非常关键,它的重要性,一点儿也不比咱们国家一年出口多少整车来得低。
这就好比衡量一个厨师的水平,不光看他开了多少家分店,更要看全世界有多少顶级餐厅在用他调制的秘制酱料。
这个“含中率”现在高到什么程度呢?
举个最核心的例子:动力电池。
这可是新能源车的心脏。
现在,全球跑在路上的新能源车,十辆里面差不多有七辆,用的都是咱们中国企业生产的电池。
这个数据可以说是相当震撼了。
这还只是一个方面,在过去我们特别依赖进口的那些智能化零部件上,比如各种传感器、控制器,现在也开始实现从“大量买入”到“逐步卖出”的转变。
可以说,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汽车增量市场的核心引擎。
专家预测,再过几年,到“十五五”末期,中国汽车的年产量可能会达到一个惊人的数字——4000万辆,其中超过四分之一,也就是1200多万辆,会在海外生产或者销售。
这个体量,几乎占到了全球汽车年产销量的百分之四十五左右,这分量有多重,大家可以掂量掂量。
当然,咱们站得高了,看到的风景不一样了,但面临的风浪也更大了。
这次大会上,专家们一点没藏着掖着,把咱们当前面临的几个最棘手、最现实的难题都摆在了台面上。
这些问题,可以说是未来竞争的几个关键制高点,谁要是解决不好,就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掉队。
第一个难题,就是电池的“上游命脉”。
虽然咱们的电池产量世界第一,但造电池需要的最核心的几种原材料,比如锂、钴、镍,咱们国家自己的矿产资源并不丰富,很大一部分依赖进口,而且这些资源还高度集中在世界上少数几个国家手里。
这就好比你开了一家全世界最厉害的面馆,手艺绝了,但做面条的面粉全得从别人家买。
万一哪天人家说面粉不卖你了,或者价格翻个几番,你这面馆不就得立马关门吗?
所以,那些只顾着埋头扩大产能,但在核心技术和上游资源上没有布局的电池企业,现在看着风光,未来可能就是一颗隐藏的炸弹,供应链随时都可能因为原料问题而断裂。
第二个难题,是那些不起眼的小芯片。
一说芯片,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手机里、电脑里的那种高端处理器,或者是汽车里负责自动驾驶的“最强大脑”。
这些高端芯片咱们确实在奋力追赶,像华为、地平线都做出了很棒的产品。
但一辆车上,除了这个“大脑”,还有成百上千个不起眼的“小神经元”,它们控制着车窗升降、座椅调节、雨刮器摆动等等。
这些小芯片,单个可能就值几块钱,但缺了任何一个,整条生产线就可能停摆,一辆几十万的车就造不出来。
目前,咱们在这些控制类小芯片上的国产化率还比较低,这才是真正容易被“卡脖子”的地方。
就像一个武林高手,内功再深厚,如果浑身上下都是命门,被人家随便一点就动不了,那也是白搭。
第三个难题,是软件的“主权”。
未来的汽车,越来越像一个长了四个轮子的智能手机或电脑。
而任何智能设备的核心灵魂,都是它的操作系统。
现在,如果咱们的自主品牌汽车,用的操作系统还是国外的,那就等于把自家孩子的“灵魂”交到了别人手上。
短期来看,可能觉得挺方便,生态也成熟。
但从长远看,风险太大了。
如果未来人家系统升级不带你玩了,或者要收取高昂的授权费,咱们的切换成本将是难以想象的。
更关键的是,一旦一个操作系统形成了稳固的生态,上面长出了无数的应用和服务,就像苹果的App Store一样,那再想换掉它,就几乎不可能了。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企业也拿出了非常聪明的办法。
比如,一种叫“大脑工厂+海外手脚工厂”的新模式就应运而生了。
这名字听着挺形象,就是把最核心的研发设计、关键工艺控制这些“大脑”部分,牢牢地放在国内。
而在海外,只建一些负责末端组装生产的“手脚工厂”。
然后通过强大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在国内的总部就能实时监控和管理海外工厂的生产,有效解决了在国外招工难、管理难、配套供应链不完善等现实问题。
这可以说是“中国智慧”在全球化布局中的一次精彩实践。
同时,汽车厂和零件厂之间的关系也变了。
以前,汽车厂是“甲方爸爸”,提要求,零件厂是“乙方”,照着做就行。
现在不行了,大家变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得坐在一起商量,这车要造成什么样,从一开始就深度参与,共同创造价值。
比如蔚来汽车,它在淮南就布局了十几家合作伙伴,搞“近地化供应”。
这样做的好处非常直接,综合成本能降低百分之二三十,库存和资金占用也大大减少,一旦有什么问题,大家就在一个地方,沟通解决起来特别快。
据说,他们的新车开发周期,已经压缩到了惊人的20个月,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这种变革在商用车领域,比如大货车、大客车上,体现得更加迫切。
因为商用车是生产工具,它的智能化不是为了炫酷,而是要实实在在地为司机和老板创造价值,要么更安全,要么更省钱。
比如吉利旗下的远程新能源商用车,他们不光是卖车,还联合保险公司一起搞项目,通过辅助驾驶系统,帮助物流车队有效降低了事故发生率,保险公司的理赔少了,车队的保费自然也就降下来了。
你看,这才是真正把技术用到了实处,让各方都受益。
还有,针对大货车充电慢、充电桩不兼容这些老大难问题,也有企业正在研发兆瓦级的超级快充技术,力求让货车充电像加油一样方便。
所有这些努力,都是在为整个产业打造一个更安全、更高效、更有韧性的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