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销量骤减,某品牌因安全问题遭车主集体维权

电车这池子水,搅浑容易,想清澈可就难了。

五月第一周的数据,简直就是一面照妖镜。

新势力里,那位“扛把子”还算硬挺,其他几位,都蔫了吧唧的。

电车销量骤减,某品牌因安全问题遭车主集体维权-有驾

尤其是那位深陷舆论泥淖的,好好的碳纤维前舱盖,被一众车主扒了个精光,恨不得连底裤都给扯下来,纷纷嚷着要退货。

这年头,想靠噱头出圈,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啊!

想当初,这玩意儿可是被他们描绘成了灵丹妙药,又是导流增压,又是轻量化提速,恨不得把它吹成汽车界的“大力丸”。

创始人亲自上阵,舌灿莲花,愣是忽悠了一批拥趸倾囊以购。

四万大洋砸下去,换个盖子,都能赶上半辆入门级小车的身价了!

结果呢?

真有懂经的车主,拿回去一顿操作猛如虎,结果发现,这玩意儿压根儿就是个花架子!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车主们揭竿而起,组团维权,那架势,声势浩大,颇有几分梁山好汉聚义厅的味道。

这事儿,对这家车企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

你想啊,前些日子那起香消玉殒的三名女生的惨剧,余波未平呢。

那事儿里头,智能驾驶、半隐藏式门把手,哪个不是千夫所指?

电车销量骤减,某品牌因安全问题遭车主集体维权-有驾

现在又爆出这么一茬,简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当然,其他家也别忙着幸灾乐祸,搞不好下一个倒霉的就是你。

自从那场事故之后,应急管理部就敲响了警钟,说咱国内的智能驾驶,大多还停留在L2级别,离真正的无人驾驶,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紧接着,工信部也祭出了杀手锏,要求规范智能驾驶技术的宣传,L2就老老实实承认是辅助驾驶,别想着忽悠消费者放飞自我。

还有那华而不实的隐藏式门把手,最近工信部也盯上了,磨刀霍霍,准备出台强制性国家标准,给这玩意儿上上紧箍咒。

你说这玩意儿,看着是挺拉风,可真要碰上事故,给你来个“锁死play”,那可就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儿。

之前就有报道,某国外品牌百万级豪车,因为这门把手罢工,愣是把车主给烧成了焦炭。

说白了,某些车企就是被创新冲昏了头脑,对这些所谓的“黑科技”,过度神话了。

这次事故闹大了,才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重视,开始着手整顿行业乱象。

其实吧,类似的悲剧,这些年也并非凤毛麟角,总有人苦口婆心,劝诫车企重视安全,别一味追求炫技。

可结果呢?

电车销量骤减,某品牌因安全问题遭车主集体维权-有驾

要么是讳莫如深,要么是车企为了凸显自身的技术优势,一直置若罔闻。

现在好了,监管铁拳挥下来了,某些车企立马就偃旗息鼓了。

智能驾驶技术改头换面,变成了“辅助驾驶”,隐藏式门把手也赶紧补上了机械解锁的“后手”。

说白了,还是得靠外力施压,他们才肯有所行动。

但问题是,亡羊补牢,为时晚矣。

市场已经嗅到了风向的转变。

五月第一周的数据,新势力们集体哑火,只有理想还在苦苦支撑,勉强维持着三成多的增长。

就连去年靠着电车一路高歌猛进的某家,也未能幸免于难,遭遇了滑铁卢。

真实的市场情况,恐怕比数据更加严峻。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消费者在选购电车时,就愈发青睐那些底蕴深厚的传统车企。

你看人家比亚迪,销量一路高涨,直接杀入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前列。

电车销量骤减,某品牌因安全问题遭车主集体维权-有驾

外资品牌也跟着水涨船高。

大众、丰田的销量都出现了触底反弹的迹象。

特别是丰田,它在国内的合资企业之一,一汽丰田,电动化车型的月销量已经突破了3.5万辆,占据了其总销量的半壁江山。

3.5万辆是个什么概念?

已经超越了新势力第三名的成绩!

这残酷的现实,无疑给那些新势力们敲响了暮鼓晨钟。

脚踏实地搞技术,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靠着虚张声势,一时风光,但汽车这玩意儿,可不是闹着玩的,出了人命,那可是要付出血的代价的。

届时,口碑崩盘,销量也会随之土崩瓦解。

归根结底,消费者不是待宰的羔羊,安全才是永恒的王道。

与其把心思放在那些花里胡哨的玩意儿上,不如把精力放在提升车辆的安全性上。

毕竟,谁也不想把自己的性命,押宝在那些虚无缥缈的“未来科技”上。

这电车,要是成了“阎王帖”,那可就贻笑大方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