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刚开头,我就真心感觉到北汽新能源这块牌子,特别像我家那台二手车,买回来后一直被我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卖了6年,折腾了不少,倒腾了修理工,自己也琢磨不少技术细节,但到还是得看整体的供应链和研发策略。
昨天一下班,车间修理工跟我聊天,他边拧着螺丝边嘟囔:你说这车问题太多了,零配件价格涨得快,搞得我们修个车都像在玩股市。我点头,他继续说:你知道吗,不止他一个人在抱怨,供应商也跟我反映,最近几个月涨价估算大概15%-20%,这还没算上芯片,那个涨得更狠。我心中一紧,觉得供应链其实还真像大海里的浪,起起伏伏,多少人的心情左右着一台车的价格和交付。
说到价格,我倒偷偷估算了一下,以前那台车的动力系统和芯片成本,归根到底就像买一瓶饮料6元,考虑到采购和组织运输,总成本可能差不多还得加个30%到40%(这段先按下不表),用来缓冲库存和渠道手续费。这么一算,现在市场上的差异也就那么个十几万块之间。比如说极狐或享界的两款车,差价也就几万块,但你能感觉到,细节差别可是大不相同。要说那两个作为同级别的车,到底差在哪里呢?我试过开两次,那种差距其实挺诱人的,一个更注重性价比,另一个可能在用料和悬挂调校上更讲究——你猜怎么着?其实真正差距不在这些高深术语,而是在你等家的那家修理店里,修一个平均这个差价的零件,师傅会告诉你,里面有好几层不同的供应商配合,差价差得比拼车还激烈。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比如昨晚存的轮毂图片),发现极狐的设计真的变得更亲民了,连车头灯都少了几分那股以前科技要炸裂的感觉,反倒多了点你拿得出手的感觉。这不免让我心里想:北汽真的在变,燃料电池、智能驾驶、设计语言都在调整,小细节一改,投入了不少心思。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咦,用户永远是最好的产品经理,这句话倒是真的,但你不觉得,很多设计其实是站在我多走几步,让用户觉得方便的角度去想的。你问我:你认为极狐的流量密码到底在哪里?我觉得,可能就是那点点滴滴的细节——比如手机App里的车况通知比以前更智能了,要充电、保养、预约,都能一键搞定。这就像我小时候做菜,点滴调味才决定好不好吃,不是说多花钱添料,而是真懂得怎么调到刚刚好。
你觉得车上的这些电池快充技术,到底还能再快吗?我估计,充电时间在9分钟到15分钟之间,能达到80%。这个距离不算很远,现在的技术,基本上像快递一样,几十分钟就能到家门口。
心里还琢磨,不由自主会联想到:为什么北汽在销量涨得那么猛时,财务还是亏得差不多?这是市场结构转变的原因,还是供应链的压力?我觉得,可能像人造的线条油漆,虽然外面鲜亮,但里面还是空心的——数据告诉我,截至目前,北汽蓝谷半年报显示,虽然毛利率提升了,亏损还是在23亿左右。这个数字让我觉得,单靠销量,我的车还能赚钱吗?还是说,车企就像打折的水果,越卖越贵,最后还是会得到价廉质优的市场?
我在想,张国富这次升职,除了能者上,还能带来什么新改变?他是不是会让极狐的供料链变得更稳定?或者,重新考虑技术走量背后,到底用什么价格和品质,才能既保证利润,又满足市场需求?他具体怎么做,我猜可能是把供料和研发团队压缩点,集中资源,想象一下,像我去市场买菜,老板让你挑挑这个明明挺好但不便宜,但其实是为了让摊子不要炸锅。
这段我先按下不表,回头细想一下:是不是北汽蓝谷真正的问题,不在于销量涨得快,而在于怎么把赚到的钱变成产业链的粘性?就像我买菜,买了十次,才知道哪个菜贼好吃,哪个肉不耻,一切的过程都绕不开口感和价格的平衡。
哦,顺便抛个问题:你觉得未来三年,北汽能在50万的销量中找到盈利点吗?我对这个目标没那么乐观——还是那句话,三年时间,像个煮粥的火,要掌握好温度。
啊,说到这里,我突然觉得,如果极狐和享界的销量都这么爆,今年秋天出门,看到路上跑的极狐,和路边小区门口那台亲民货,会不会真点醒我:车子就和我对面的那台洗车机差不多,越来越智能,越来越懂我了(这句是不是有点太吹?我也没细想过)?
谁知道呢?也许,下一辆车的细节,就藏在那些我每天擦洗车窗时,看到的灰尘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