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的中国汽车资本市场,赛力斯以 2098 亿元的市值(截至 8 月 1 日),悄然完成了对传统巨头上汽(1830 亿)和广汽(行业榜单第九)的超越。这一现象级事件背后,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的深刻转型。
赛力斯的市值跃升,本质上是高端化战略的市场定价。2024 年,其高端品牌问界 M9 以 15 万辆的年销量,连续 11 个月蝉联 50 万级豪华车销冠,直接拉动公司营收增长 305% 至 1451 亿元,净利润扭亏为盈达 59.46 亿元。这种 "以价换量" 的颠覆式打法,打破了传统车企依赖中低端车型走量的惯性思维。
不同于新势力普遍采用的 "性价比突围" 策略,赛力斯选择了更具挑战性的高端赛道。问界 M9 通过鸿蒙座舱、乾崑智驾系统等华为赋能的核心技术,构建起与 BBA 同价位的产品力,却以 70% 的价格实现降维打击。这种 "技术平权" 策略,让中国消费者首次以更合理的价格获得世界级豪华体验,直接改写了高端市场的竞争规则。
华为的深度介入,为赛力斯注入了传统车企难以企及的科技溢价。双方联合投资 115 亿元成立引望智能技术公司,将智能驾驶、车联网等核心技术深度绑定。这种 "车企制造 + 科技公司赋能" 的模式,使问界 M8 在发布前即斩获 15 万订单,其搭载的华为高阶智驾系统,已成为用户购车决策的关键因素。
资本市场对这种生态协同给予了高度认可。2025 年 Q1,赛力斯营收虽同比下降 27.9%,但净利润却暴增 240.6%,核心原因在于高端车型占比提升带来的毛利率跃升,以及华为技术赋能的长期价值预期。这种 "销量承压但利润向好" 的财务表现,与新势力普遍的亏损困境形成鲜明对比。
反观上汽、广汽等传统巨头,尽管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新能源规划(如上汽 2025 年新能源车占比超 32%、广汽 "绿净计划"),但实际市场表现却差强人意。2024 年,广汽新能源市场份额仅 2.4%,而上汽虽位列全球新能源销量第五,但主要依赖五菱宏光 MINI 等低端车型撑量。
这种转型迟滞,暴露出传统车企在组织架构上的深层矛盾。广汽近期整合传祺、埃安、昊铂三大品牌营销体系,上汽成立 "大乘用车板块",试图通过集中资源提振自主品牌,但这些调整尚未转化为市场竞争力。资本市场对其估值逻辑仍停留在 "制造业估值" 层面,而赛力斯已被重新定义为 "科技出行公司"。
赛力斯的市值神话,正在向海外市场延伸。问界 M9 在巴黎车展首日 1 分钟斩获 1.3 万订单,55 万元的起售价(不含关税)仅为奔驰 GLS 的 70%,却实现了智能体验的全面超越。这种 "技术出海" 模式,与比亚迪、零跑等企业形成差异化竞争,构建起中国汽车品牌的全球溢价能力。
相比之下,上汽、广汽的海外布局仍以传统燃油车为主。广汽虽在印尼建厂,但新能源车型占比不足 10%;上汽 MG 品牌在欧洲销量增长,但智能化配置落后于本土竞品。资本市场对其海外业务的估值,仍停留在 "代工模式" 的低维度认知。
这场市值重构的本质,是汽车产业价值分配体系的重塑。传统车企依赖的 "规模经济 + 渠道网络" 护城河正在瓦解,而赛力斯代表的 "技术生态 + 用户运营" 模式,正在定义新的估值标准。2025 年 Q1,赛力斯研发投入达 70.53 亿元,同比增长 58.9%,其超级增程系统已向 12 家企业输出技术解决方案,这种 "技术供应商" 的角色转型,为其打开了第二增长曲线。
当汽车从交通工具进化为智能终端,资本市场的估值模型正在发生范式转换。赛力斯的市值超越,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胜利,更是中国汽车产业从 "制造大国" 向 "创新强国" 跨越的里程碑。对于传统车企而言,这不是简单的市值排名变化,而是一场关乎生存权的价值重估。未来的竞争,将是生态系统与制造体系的全面对抗,而赛力斯的案例,已经给出了破局的参考答案。
结语
赛力斯的市值神话,本质上是高端化、智能化、全球化三重战略共振的结果。它打破了传统车企 "规模即王道" 的思维定式,证明了在技术变革期,价值创造能力才是资本市场的终极定价权。对于行业而言,这不是终点,而是新一轮价值重构的起点 —— 当汽车产业进入 "软件定义汽车" 的新纪元,所有玩家都必须重新思考:你的核心价值,是否经得起资本市场的重新估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