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哟喂,最近智能驾驶圈子里,那可真是炸开了一个惊天大瓜,简直比夏天的雷阵雨来得还猛,直接把某些“神话”劈了个稀碎!
这事儿啊,得从咱们那个说话从不拐弯抹老朋友、车评人陈震说起。
他随手一晒,就一张特斯拉客服的对话截图,结果呢?
就像是给那些天天把特斯拉智驾吹上天的“特吹”们,当头浇了一盆冰水,那叫一个透心凉,心飞扬,但估计更多的是心拔凉!
你说这事儿有多“劲爆”?
那截图里,有人直截了当地问特斯拉客服:“你们的车有没有主动避让功能?”
客服的回答,那叫一个干脆利落,不带半点含糊:“没有,只有自动紧急制动。”
这还没完,追问者又问:“那网上那些车主吹得天花乱坠的‘神操作’,什么自动躲障碍、超车如流水,都是怎么回事?”
客服答得更绝,直接一锤定音:“那是车主自己打的方向盘。”
我当时看到这儿,差点没把咖啡喷出来!
这简直就是“皇帝的新衣”现场版啊,而且还是官方亲自把皇帝的“新衣”给扒了!
你想想那些“特吹”们,平时在网上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把特斯拉的**智能驾驶**捧到了九霄云外,动不动就“吊打华为乾崑”,仿佛特斯拉的车自己长了眼睛、有了思想,能预判一切、规避所有。
结果呢?
特斯拉官方自己站出来,亲手把这块他们辛苦搭建的“科技神坛”给拆了,那脸打得,估计隔着屏幕都能听到“啪啪”的脆响。
这感觉,就像你辛辛苦苦给朋友吹牛,说他能徒手擒拿猛虎,结果朋友本人跑出来说:“不好意思,我连只猫都怕。”
你说这脸往哪儿搁?
简直是大型社死现场,尴尬得脚趾都能抠出三室一厅了。
回想一下,特斯拉这几年在国内的火爆,简直是现象级的。
它不仅仅是一辆车,更像是一种信仰,一种生活方式的图腾。
尤其是在**特斯拉智驾**这个领域,它的粉丝们,或者说“信徒”们,那是真的把它当成了智能出行的“救世主”。
网上那些“奇迹”般的传说,什么特斯拉在高速上自动避开突然出现的障碍物,什么在复杂的城市路况中优雅地穿梭,超车变道一气呵成,比老司机还老司机,简直就是未来科技的具象化。
他们常常拿这些“口口相传”的“神迹”,来对比甚至贬低其他品牌的**智驾系统**,尤其是**华为乾崑**,仿佛华为还在泥潭里摸爬滚打,而特斯拉已经飞升成仙了。
但奇怪的是,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盲点”?
吹牛的人多如牛毛,可真要让你拿出一段“实锤”视频,证明这些“神迹”是车辆自己主动完成的,而不是车主手动介入的,那可就凤毛麟角了。
大家都在传,都在说,但真凭实据呢?
就像是小时候听到的鬼故事,每个人都说自己见过鬼,但你让他拿出来看看,他就开始支支吾吾。
这不,陈震这次,就是那个突然打开灯,把屋子里的“鬼影”照得一清二楚的人。
陈震这人,我关注他好久了。
他的风格就是“不装不端着”,说话直接,敢说真话,在车圈里也算是“一股清流”。
他这次把客服对话晒出来,可不是为了黑特斯拉,而是直接戳破了那些“特吹”们苦心经营的“智驾泡沫”。
特斯拉官方都说得明明白白,咱没那功能,那些所谓的“神操作”,都是车主自己手动控制的。
这就好玩了,粉丝们吹得天花乱坠,正主却出来拆台,这波操作,我给特斯拉客服点个赞,至少人家坦诚,没跟粉丝们一起“演”。
我猜啊,现在那些“特吹”们的心情,估计比坐过山车还复杂。
他们天天给特斯拉当免费水军,义务宣传,结果呢,人家特斯拉不仅不领情,反而给你泼了一盆冷水,把你的“信仰”都快冲没了。
这感觉,就像你帮朋友吹牛说他能跑马拉松,结果他本人说:“别逗了,我就是个散步的。”
那滋味,酸爽,简直是“我把你当偶像,你把我当傻子”的活生生写照。
这事儿啊,细品起来,还真挺有意思的。
那我们得好好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官方打脸粉丝”的奇葩局面呢?
首先,品牌光环效应太强,自带“粉丝滤镜”这事儿,咱们得承认。
很多人买了特斯拉,不仅仅是买了一辆车,更是买了一种身份认同,一种对未来科技的向往。
这种强烈的品牌认同感,很容易让用户自带“粉丝滤镜”,觉得自家车啥都好,甚至能脑补出一些本来没有的功能。
就像追星一样,偶像放个屁都是香的,更何况是“高大、年轻、充满能量”的特斯拉呢?
他们太渴望自己的车是完美的,所以会主动去寻找、去相信那些“完美”的证据,哪怕这些证据是自己“脑补”出来的。
这和某些体育明星的粉丝异曲同工,自家偶像只要踢进一个球,那就能吹成“球王预定”,哪怕那球是靠对手乌龙。
这种“爱屋及乌”的心理,在任何圈子里都不少见。
再者,**智能驾驶**本身就是个“技术黑箱”,普通人容易混淆概念。
你想想,这玩意儿技术含量太高,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它就像一个复杂的“黑箱”。
特斯拉的“**自动紧急制动**”(**AEB**)和“**主动避让**”(Active Avoidance),听起来好像差不多,但实际上,这俩根本不是一码事,中间隔着一条技术鸿沟呢。
简单来说,**AEB**更像是一个“被动防御”系统。
当车子前方突然出现障碍物,或者跟前车距离太近,系统判断有碰撞风险时,它会帮你踩刹车,甚至紧急制动,避免或减轻碰撞。
这就像你走在路上,突然有人冲出来,你下意识地“刹住脚”,避免撞上。
它是“刹车辅助”,核心是“制动”,就相当于一个时刻准备替你踩刹车的“副驾”。
而**主动避让**呢,这可就厉害了,它是一个“主动进攻”系统。
它不仅能识别障碍物,还能在判断有碰撞风险时,**主动帮你打方向盘,转向避开障碍物**,同时可能配合减速。
这就像你走在路上,看到前面有个坑,你不仅会减速,还会主动“绕开”这个坑。
它的核心是“转向”,是更高级别的决策和控制,这就好比一个能帮你“走位”的“老司机”。
你看,这俩功能,一个是“刹车”,一个是“转向”,天壤之别。
但对于不懂技术的消费者来说,他们可能觉得“车自己没撞上”,就是“**智能避让**”了,根本分不清是AEB的功劳,还是更高级的主动避让。
这种信息不对称和认知偏差,给了“特吹”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也为各种“神迹”的诞生提供了温床。
还有一点,信息茧房与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这在当下简直是无孔不入。
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很容易陷入“信息茧房”。
你关注了“特吹”,平台就会给你推送更多“特吹”的内容。
久而久之,你听到的都是一种声音,自然会觉得“全世界都这么认为”。
再加上社交媒体的“表演欲”属性,大家都在晒自己的“高光时刻”,那些手动操作的“神来之笔”,被包装成智驾系统的“奇迹”,然后被病毒式传播,进一步巩固了这种“智驾神话”。
就像某个明星的粉丝,只看超话里一片祥和,就以为全世界都爱他,殊不知外面早就腥风血雨了。
对比一下**华为乾崑智驾**,这事儿就更有意思了。
华为在**智驾领域**,虽然起步稍晚,但人家确实有实打实的视频流出来,而且是官方和大量车主都敢公开秀操作的。
在各种复杂路况下,华为智驾系统主动避让行人、车辆,甚至那些突然冲出来的“鬼探头”,都能处理得游刃有余。
他们的演示,往往是直接挑战极限场景,用数据和视频说话,而不是靠“听说”和“我觉得”。
这就好比一场足球赛,特斯拉的粉丝在场边高喊“我们球员能闭着眼过人射门”,结果教练出来说“别瞎说,他们眼睛睁得比谁都大”,而华为的球队呢,直接把精彩的过人、射门集锦剪出来,放到网上让大家看,而且是各种角度的慢动作回放,清清楚楚。
谁更有说服力,一目了然,这叫“有图有真相”,不是“我嘴巴说就是真相”。
所以啊,这波“打脸”事件,其实是给所有消费者提了个醒:面对铺天盖地的宣传,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我们得多留个心眼。
别被品牌光环迷了眼,别被“粉丝滤镜”蒙蔽了双眼,更别被信息茧房困住了思维。
**智能驾驶**是未来,但它不是魔法,更不是玄学。
它需要的是实打实的技术积累,是经得起考验的算法,是无数次路测的迭代优化,而不是停留在口口相传的“神迹”里。
说到底,**智能驾驶**的进步,靠的是技术,是数据,是安全,而不是“吹”出来的。
这次特斯拉客服的“耿直”回应,虽然让一些人信仰崩塌,但从长远来看,对整个行业和消费者都是好事。
它提醒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时,也要保持一份清醒和理性。
毕竟,咱们买的是车,是安全,是智能,可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神话”啊!
你说,那些“特吹”们现在是不是得赶紧把嘴巴上的“牛皮糖”给撕下来,好好看看自己车子的说明书,或者,干脆换个“吹”的对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