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胎压这个事真挺讲究的,不同车型差别老大了。我自己的小踏板说明书写着前轮1.75bar后轮2.0bar,可朋友那辆拉力车后胎得打到2.5bar。这东西跟体重也挂钩,上次载人跑山,明显感觉后轮瘪了点,补了0.2bar才舒服。最坑的是街边修车店的气泵表经常不准,我自己花30块买了个胎压计放座桶里,隔三差五量量安心些。
热胀冷缩的影响比想象中明显。夏天中午晒着的轮胎会比冷胎高出0.2bar左右,有次跑高速下来胎压监测显示多了0.3bar,吓得我赶紧停车晾凉。现在养成习惯了,早上出门前冷胎状态量最准。网上那些胎压推荐表看着挺全乎,什么仿赛前2.2后2.4、巡航车前2.0后2.8啥的,但真不如自己车油箱盖内侧贴的标签靠谱。
厂家设计胎压其实考虑得挺细的。有回看轮胎厂的资料,发现胎纹形状和橡胶配方都会影响最佳压力值。像运动胎的支撑区更宽,压力可以低些增加接触面;通勤胎反倒需要高压防变形。这个月给后胎换了半热熔,修车师傅特意交代要比原厂标准低0.1bar,说抓地力更好。骑着确实感觉过弯稳当不少,不过雨天得格外小心打滑。
胎压偏低的代价挺实在的。之前有阵子偷懒没检查,后胎降到1.6bar,百公里油耗直接从2.3升蹦到2.8升,轮胎侧面还磨出波浪纹。现在基本保持两周测一次,随身带个打气筒,看到低于标准值0.3bar就补点。倒是别打太满,超过标准0.5bar的话,过减速带能把午饭颠出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