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和朋友在咖啡馆聊到新车换代,有人突然刷出一张2024年全球汽车单品销量榜。那画面我记得特别清楚,丰田RAV4高居榜首,紧接着是特斯拉Model Y,而比亚迪秦则稳稳卡在第十名。我们几个90后都算是车圈老油条了,但看到这份榜单还是有点感慨——原来中国品牌真的已经杀进世界前十,只不过身边大多数人还没意识到。
说起来,这次JATO Dynamics的统计数据一出来,日本媒体的热情立刻被点燃了。他们对丰田RAV4重回冠军宝座赞不绝口,还专门提到卡罗拉Cross一年暴涨18%,仿佛混动技术又赢了一局。我有个做二手车生意的表哥,看完新闻直接发语音:“你看日本媒体多会造势,把自己混动玩成神话。”其实,他最近刚帮客户从泰国弄回来一台比亚迪秦EV,说东南亚市场现在新能源卷得厉害,连丰田都扛不住降价。
再看细节,这份排行榜里,美系品牌也很能打,比如福特F-150这种皮卡依然坚挺。但要说中国品牌,比亚迪秦虽然只排第十,可50.2万辆这个数字,在国内不少城市都是“街车”级别存在。有意思的是,日本舆论总爱强调“冠军与第十差距近70万辆”,但他们很少正面回应一个问题:中国电动车这几年在欧洲、东南亚到底跑多快?
我的朋友圈里有位常驻德国的小伙伴,他去年去慕尼黑车展,被宁德时代德国工厂吸引过去参观。他发视频时顺嘴吐槽:“欧洲人对中国动力电池刮目相看,那种技术自信完全不是纸上谈兵。”而且他发现,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已经占据全球65%的市场份额。这些数据和体验,让我觉得很多产业变革,其实早已悄悄扎根海外。
再说回国内用车圈子,不少人在讨论比亚迪、吉利这些自主品牌时,总带着点自嘲意味。但真要细究成本优势、三电系统成熟度,还有智能网联功能普及速度,你会发现国产新能源确实走出了自己的路。比如我同事买的比亚迪秦,每天上下班通勤30公里,一周充两次电就够用;家里的老人开过之后,对那个智能语音助手念念不忘,说导航播报清晰得像电视台主播。
讲个小插曲,上个月我们公司团建去泰国旅游,在曼谷机场外面等出租的时候,我无意间数了一下停靠区的新能能源轿车,有超过一半都是来自中国厂商。有本地司机甚至主动跟我们聊起“BYD”,他说今年价格降了不少,而且售后服务也越来越完善。这种场景放在五年前,是很难想象的事情。
日本主流媒体还是更喜欢渲染美日“双极格局”。他们把福特F-150长期霸榜解释为传统制造业底蕴,又把中国新能源汽车攻城略地描述成区域性现象。我曾经加过一个东南亚游学群,里面有人分享马来西亚购入比亚迪之后参加交付仪式的视频,说当地消费者关注的不只是价格,更是在乎配置和续航体验。而这一切,在日媒报道中几乎被忽略掉了。
还有一点值得琢磨:虽然单品销量Top10里只有比亚迪秦代表中国,但如果放大视角,中国已有七家企业跻身全球集团销量前二十。这说明什么?就是我们的产业规模正在发生质变,只不过这种变化不像头部车型那么容易被普通用户感知罢了。举例比亚迪不仅仅是在卖整车,他们还通过布局泰国15万辆产能、墨西哥30万辆工厂,把供应链网络铺到了北美与欧洲门口——这种打法,让整个行业生态开始松动。
至于专利创新层面,根据最新公开数据,中国企业在三电系统、电驱、电控领域申请量已经占到42%。固态电池产业化进度更是领先传统强国12-18个月。我认识的一位搞研发的小伙伴调侃,现在写论文引用最多的数据源头,大概率就是宁德时代或者其他国内龙头。他还提过一句话,“你们可能没感觉,但国外同行盯着咱们动态可紧呢。”
对于养护成本这个话题,我印象最深的是去年邻居家的老爷子,从燃油凯美瑞换成纯电车型后,经常夸省心。“保养一次花不了多少钱,再不用担心机油滤芯啥时候该换。”倒不是他偏袒谁,而是真实体会让选择慢慢改变。当初大家都觉得混合动力才靠谱,如今纯电续航提升这么快,也没人再死守老观念不放手啦!
生活碎片总是不经意间映射出大趋势。今年春天上海国际赛车场试驾活动结束后,我们几个开新能源来的朋友聚餐聊天,其中有人提议明年考虑组团自驾去墨西哥看看新开的工厂现场。“以前觉得这些地方离自己太远,现在听说产线投产就像隔壁搬家公司一样自然。”
最后回望那张2024年排行榜单,其实每个数字背后都有不同国家用户真实用脚投票后的结果。不管是谁拿下年度销冠,都无法掩盖这样一个事实:汽车工业的大幕正缓缓翻页,新旧格局之间没有永恒赢家。那些埋头钻研产品力的人,那些愿意尝鲜新技术的人,以及习惯碎碎念维修保养经验的普通家庭,都将见证属于自己的转折节点。不知道下一次聚餐时,会不会又有人带来新的故事,让我们重新审视桌上的那杯咖啡和窗外川流不息的新旧车辆队伍……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购车建议或定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