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车商半年赚翻五倍却面临关税难题

“泥腿子一个月戴上金表”,这事儿听着像草莽英雄传,但它偏偏就发生在当下这波中国汽车出海潮里。

你或许纳罕,国内车市卷得天翻地覆,价格都快触底了,咋还能有人靠它捞油水?

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就是一帮人瞅准了时机,当起了“汽车掮客”。

中亚车商半年赚翻五倍却面临关税难题-有驾

他们把国内的新车,通过游离于正规渠道之外的平行出口,鬻(yù)往俄罗斯、中亚这些地界,赚个盆满钵满。

一台极氪001,国内卖80万,到了俄罗斯就能叫价115万,这利头,想想就让人咋舌。

但症结在于,这种“掮客”行当,真能细水长流吗?

且说说这事儿的来龙去脉。

中国二手车出口其实早就开闸了,但一直乏善可陈。

毕竟,跟日本这些老炮儿比,咱的二手油车在身价和成色上没啥优势。

真正的契机,出现在疫情和俄乌龃龉(jǔ yǔ)之后。

国外主机厂的链条梗阻,加上欧美牌子撤出俄罗斯地盘,中国汽车一下子成了稀罕物。

2023年,中国倾销(这里使用中性,指大量出口)到俄罗斯的汽车,占据了当地市场半壁江山,比2022年翻了近五番。

这数字,可不是说说而已。

于是乎,一众逐利之徒蜂拥而至,都想分一杯羹。

尤其是一些和俄罗斯毗邻的中亚诸国,譬如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由于是欧亚经济联盟的成员国,货物可以自由流转,关税也很低,所以成了“掮客”们的踏板。

毋庸置疑,这种暴利买卖,终究是昙花一现。

一个很扎眼的问题是,越来越多的人鱼贯而入,市场竞逐日趋白热化。

往昔一辆车能赚5万,现在可能就剩下区区1万了。

菜鸟入场,运气好的一个月能脱手一辆,运气背的半年都卖不出去,搞不好还会血本无归。

另一个问题是,海外市场也在风云变幻。

俄罗斯的关税政策一直在翻烧饼,抬高了中国车的准入门槛。

中亚车商半年赚翻五倍却面临关税难题-有驾

其他国家亦然,汽车关税都在逐年攀升。

“掮客”们的舒坦日子,眼瞅着就要走到尽头了。

再者,国内车市的价格战,也让出口生意变得岌岌可危。

谁也说不准,哪天汽车出口的身价会不会断崖式下跌。

是以,一些嗅觉灵敏的“掮客”们,已经开始另辟蹊径了。

有人把绣球抛向了非洲市场。

虽说路途遥远,但海运成本低廉,市场竞争尚不激烈,把国内的二手车运过去,仍有油水可捞。

还有人去了白俄罗斯,因为当地对清关后的车辆有退税红利,一台车能省下几千块。

一个叫王翔雨的成都车商说,中亚和俄罗斯市场饱和了,还可以去中东、去拉美、去东南亚。

“总有新的门道。”

这话,听起来有点像戏文里的桥段,充满了孤注一掷的味道。

但细咂摸一下,这不就是商道的真谛吗?

永远在寻觅下一个风口,永远在和不确定性斡旋。

当我们只看到“泥腿子一个月戴上金表”的轶事时,是否忽略了这背后暗藏的风险和挑战?

这种靠信息鸿沟和政策余荫赚快钱的模式,注定是过眼云烟。

真正能笑傲江湖的,是那些能够因时而变、锐意革新的玩家。

归根结底,“掮客”们的故事,也是中国汽车工业扶摇直上的一个缩影。

从最初的低端代工,到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出口大鳄,中国汽车走过了一条荜路蓝缕的道路。

而这些“掮客”们,就像是这条道路上的拓荒者,他们或许会铩羽而归,或许会迷途知返,但他们始终在探寻新的机遇,为中国汽车走向寰宇贡献着自己的绵薄之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