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工厂里那些日产15台的机器人,正以6.3亿订单和9998元抢购价重新定义2025制造业游戏规则
去年双11凌晨两点,北京合生汇快闪店门口排起长队。不是等新款手机,而是抢购一台9998元的“小布米”人形机器人——500台库存,七分钟清空。武汉光谷那边更夸张,有人专程开车两小时就为看机器人现场做咖啡。这场景多少让人想起十年前抢iPad的疯狂,只不过这次买回家的东西会走路,还能跟你下棋。
说实话,这波热度来得有点突然。石岩那个优必选基地,据说每天只能产15台Walker,高管接受采访时直接承认“每周都在冲刺产能”。但订单已经堆到6.3亿了,众擎科技那边也签了2000台的大单。这种供需失衡的状态,倒是跟早年新能源车刚起步时挺像——需求爆发总比产能爬坡来得快。
技术这块其实挺有意思。所谓“具身智能”听着玄乎,拆开看就是给机器人装了个能思考的“大脑”和管动作的“小脑”。比亚迪工厂里那些搬运15公斤物料的Walker S,靠的就是视觉识别自己找路;众擎那台能翻前空翻的机器人,算法精度大概到了体操运动员的水平。当然,波士顿动力那个Atlas摔倒了还能自己爬起来,这个咱们还在攻克。
关键零部件的价格变化或许更能说明问题。关节模组从千元级掉到百元区间,整机成本自然就下来了。这跟智能手机当年的路数差不多——核心器件国产化,规模上去了,价格就压得住。深圳那74032家机器人企业不是摆设,供应链密度摆在那儿,响应速度确实快。
消费端的反应也挺耐人寻味。2.99万元的BoosterK1二十分钟卖光,京东数据显示智能机器人成交额涨了5倍。但你要问买回去干嘛?陪孩子写作业、提醒老人吃药、甚至就是摆在客厅当个会动的摆件。深圳那款“悟空”能识别情绪,这功能听着挺玄,但对独居老人或许真有点用。
工业场景这边走得更稳一些。北京汽车总装车间里,机器人自己装顶棚、绕障碍物,不需要人盯着。优必选搞的“群体智能”更绝,几十台机器人协同分拣,像是工厂里多了个看不见的调度系统。中国信通院估算2040年工业级市场能到万亿规模,这个数字水分大概有,但方向应该没跑。
政策层面动作也挺明显。北京直接砸1000亿政府基金,上海喊出2027年产业规模破500亿的目标。资本那边今年投了186亿进来,超过去年全年。国投招商这些机构盯着减速器、编码器这类卡脖子零部件,多少带点产业安全的考虑。
不过问题也摆在明面上。机器人在养老院帮忙送药,万一出错算谁的?陪护机器人收集的健康数据,会不会被拿去做别的?社科院专家提的“伦理设计”听着挺超前,但这事儿不提前想清楚,后面准麻烦。
跟美国那边对比,咱们的优势在制造和成本控制,他们那个Figure机器人动辄十几万。但技术细节上还是有差距,比如运动稳定性、摔倒恢复这些。好在深圳这帮企业跑得够快,核心部件基本实现自研,不至于被人卡脖子。
量产这关还得慢慢磨。硬件设计要稳定,生产线得磨合,急不来。蔚蓝科技那个机器狗品类倒是跑通了,BabyAlpha销量顶半个行业,证明价格打下来确实有市场。人形机器人估计也得走这条路——先在工厂、医院这些场景验证可靠性,成本降到位了再铺消费市场。
说到底,这波热度能持续多久,还得看实际应用能不能跟上预期。现在看工厂里用得还行,家庭场景多少有点尝鲜的意思。五年内规模化进工厂大概率能实现,但要像扫地机器人那样成为家庭标配,可能还得等等。毕竟买回家的东西,不能只是个会走路的玩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