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这物件儿,捯饬得是越发赛博朋克了。
这藏掖着的门把手,那叫一个利落,一个顺溜,感觉像直接从科幻片里抠出来的。
可幺蛾子也来了,这玩意儿瞅着是挺带劲,万一撂挑子,顶用不顶用?
这不,工信部就撸起袖子了,说有些车上的“隐身术”门把手得改改,人命关天。
说白了,一开始我也觉着这事儿有点吹毛求疵。
不就个拉手么?
能翻起多大浪?
可转念一想,还真不能麻痹大意。
您琢磨琢磨,寻常开车,信手一拽门就开了。
可这藏猫猫的门把手,它得先蹦出来,要么您得戳一下才行。
这一来二去,平时兴许没啥,可要赶上十万火急,那几秒钟没准就是阴阳两隔。
有个数字挺唬人的,早先就有个电车撞击测试,愣是因为门把手耍赖没弹出来,救援功夫硬是多了半分钟。
半分钟!
心脏骤停抢救的黄金时间才四分钟,这半分钟就是八分之一交代了。
这么一盘算,是不是觉得脊梁骨都窜凉风?
当然喽,车厂也不是棒槌。
他们也门儿清安全的重要性。
眼下的新章程,规定电动拉手得过十万次的开合大考,这等同于寻常家用轿车三十年的折腾劲儿了。
再说了,防夹这茬也更上心了,拿仿真道具比划孩子手指头被拤住的压力,要求力道不超十五牛。
十五牛是啥水平?
大概就是您捏碎个鸡蛋一半的劲儿。
可话又说回来,已经卖出去的那些车咋办?
工信部也惦记着这事儿,说能靠OTA升级优化拉手控制逻辑。
可要是扯到硬件动刀子,那可就费劲了,得重新走流程报备更新。
这对于车企来说,可是一场不小的技术硬仗。
说句公道话,关于藏掖着的门把手,一直都有人唱反调。
有人觉着这是科技开窍的象征,代表了未来座驾的发展方向。
可也有人觉得,这纯粹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为了好看拿安全性垫背。
就跟很多老司机唠嗑说的,还是老式拉手顶事,简单粗暴,关键时刻靠得住。
这事儿背后,其实也折射出一个挺有意思的门道。
现在汽车设计,越来越看重皮囊和黑科技。
各种炫技的功能,各种高精尖的玩意儿,看得人眼花缭乱。
可有时候,咱们是不是忘了,汽车最压舱石的功能,是安安稳稳地把咱们从这头送到那头?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把缘由归结为“科技进步的大势所趋”时,是否忽略了车企为了争奇斗艳,在安全性上做的让步?
毕竟,一个设计出挑的隐藏式拉手,的确能招来不少眼球,也能成为一个卖点。
那么,作为买家,咱们该怎么辨别靠谱的车型呢?
其实也简单,一是看看车里有没有橘色荧光标识的应急开关,二是试试电动拉手在落锁状态下能不能激活二级机械开关。
再有,还可以端详端详拉手缝隙是不是有导水槽设计,这个细节也能看出厂家是不是走心了。
新规一出,轮胎的安全门槛也会更高。
这虽然和拉手没啥直接瓜葛,但它映衬出一个风向:汽车安全正在搞体系化的升级。
说一千道一万,科技创新是好事,但不能拿安全当炮灰。
人命大于天,这应该是所有车企都应该铭记于心的红线。
一个“看得见”的安全防线,或许比溜光水滑的外壳更金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