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竞争焦点逐渐从续航里程转向智能化,尤其是智能驾驶辅助功能成为车企争夺市场的关键卖点。
然而,在这场技术竞赛中,部分企业为吸引消费者,过度包装宣传,导致安全隐患频发。近日,工信部出手,为行业划出清晰红线,智能驾驶的营销狂欢或将迎来理性回归。
行业乱象:宣传与现实的落差
智能驾驶辅助功能的普及本是技术进步的表现。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传感器的组合,配合高算力芯片,让车辆能够实现车道保持、自动跟车等功能。
然而,部分车企为突出产品优势,在宣传中将“辅助驾驶”包装成“自动驾驶”,宣称“全场景零接管”,这种模糊功能边界的营销手段,使消费者误以为车辆已具备完全自动驾驶能力。
一位消费者在社交媒体分享经历时提到,他购买某新能源车型后,因相信宣传中的“无限接近L3级自动驾驶”,险些酿成事故,类似案例并非个例。
车企的夸张宣传,让部分用户将“辅助”等同于“替代”,甚至有人在行驶中睡觉、玩手机,将自身和他人置于危险之中。
政策收紧:划定安全底线
4月26日,工信部发布《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明确要求车企不得进行夸大或虚假宣传,必须清晰告知消费者系统功能限制。公安部随后发文强调,若虚假宣传导致重大事故,责任人最高可面临两年有期徒刑。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专家指出,新规直击行业痛点——此前部分企业滥用“L2+”“准L3”等模糊概念,甚至在演示视频中刻意隐藏安全员干预画面,严重误导公众认知。
技术回归:从营销噱头到安全基石
新规的出台,倒逼车企重新审视技术研发与用户教育的平衡。
智能驾驶的健康发展,需要技术、法规、用户认知的协同进步。同时消费者教育同样关键。
事实上,智能驾驶技术的进步本应让出行更安全,而非成为营销博弈的牺牲品。工信部的新规如同及时雨,为行业浮躁氛围降温。当车企不再将“自动驾驶”作为营销噱头,当消费者真正理解“辅助”二字的含义,这场技术革命才能真正回归提升安全、解放生产力的初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