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行业观察者
一纸新规终结“一脚控全场”,中国汽车安全标准迎来历史性跨越
2025年5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GB 21670—2025《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正式发布,将于2026年1月1日实施。这项被业内称为“近20年最重大制动技术升级”的新规,核心直指新能源汽车普及中的痛点——单踏板模式的安全边界。本月工信部 7 月 4 日还特意发布了:一图读懂强制性国家标准 GB 21670—2025《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对新国标进行了解读。今天我就通俗的语言来给大家解读及分析一下这项政策。近期想买车的朋友要注意了!
一图读懂强制性国家标准GB 21670—2025《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链接:(https://www.miit.gov.cn/jgsj/zbys/qcgy/art/2025/art_e60e06c7a6494041afdce4e93ff48c7b.html)
一、新规核心:安全重定义,技术划红线
1. “单踏板刹停”默认禁用
新规明确:车辆默认状态下,仅松开加速踏板不得实现完全刹停。这意味着特斯拉等品牌的“抬脚刹停”功能必须调整。合规方案是:车速降至极低(如5km/h)时自动切换至机械制动,或强制用户踩刹车踏板完成驻车。
2. 制动灯联动机制当能量回收减速度>1.3m/s²时(相当于中等刹车力度),必须自动点亮刹车灯。例如特斯拉强回收模式下坡时,后方车辆将获得明确减速警示。
3. ABS强制安装所有乘用车必须装备防抱死系统,从“行业惯例”升级为“法规铁律”。
4. 差异化过渡期
新申请车型:2026年1月1日执行ABS等条款,单踏板相关条款延至2027年1月1日
已上市车型:所有新规2027年1月1日全面执行。
二、为何对单踏板“动刀”?数据背后的安全真相
单踏板模式曾以“城市续航提升5%-8%”的能效优势被热捧,但其安全隐患在事故统计中暴露无遗:
2022-2024年涉及单踏板的误操作事故,占新能源车事故总量的18%;
潮州特斯拉失控致2死3伤事故的司法鉴定显示,车主误踩加速踏板概率达99%。类似案例中,单踏板模式与传统肌肉记忆的冲突被多次提及。2022年上海某Model 3车主声称刹车失灵后,特斯拉数据证实仍是误操作。
深层矛盾在于:将减速与停止功能集中于单一踏板,违背了“关键安全功能需冗余备份”的汽车设计基本原则(ISO 26262)。长期依赖单踏板的驾驶员,紧急情况下易出现“踏板混淆”。
三、车企紧急转向:OTA升级成主流解决方案
特斯拉:软件定义合规已通过OTA取消强制单踏板模式,允许用户自定义回收强度。欧洲版本早前取消刹停功能,中国版预计同步调整。
国产车企技术迭代
蔚来CRBS系统:实现制动踏板深度与机械制动力的解耦,踩刹车时优先电能回收;
小鹏舒适制动:优化动能回收曲线,减少突兀感;
极氪007:保留多档回收调节,但默认模式取消刹停。
成本影响:主流车企可通过软件升级合规,无需硬件改造;仅早期依赖强单踏板的车型需更换制动控制模块(预估成本<500元/车)。
四、行业洗牌:EMB技术或重塑产业格局
新规首次将电子机械制动(EMB/ETBS) 纳入技术框架,这可能导致传统液压制动产业链重构:
伯特利、万安科技等国内企业正加速EMB量产,有望打破博世在EHB领域的垄断。
注:ETBS与电子机械制动系统(EMB)为同一技术体系的不同命名,国内多称EMB;国际法规术语统一为ETBS
五、消费者手册:新规下的正确姿势
1. 现有车主无需恐慌
特斯拉、蔚来等车主待车企OTA推送更新后,强回收模式仍可用,但刹停需踩刹车;
续航影响微乎其微:实测显示刹停阶段能量回收占比不足总回收量3%。
2. 购车关注新标识
2026年起新车将贴“GB 21670-2025合规”标签,优先选择搭载CRBS或EMB/ETBS系统的车型(如比亚迪海狮IPB、小鹏G9)。
3. 驾驶习惯再训练
车企已启动用户教育:比亚迪手册新增制动安全指南,特斯拉APP推送操作教程。驾校拟增设新能源车专项培训,强化“减速靠电门、停止必刹车”的肌肉记忆。
六、未来展望:安全与效率的螺旋上升
单踏板模式是特定阶段的过渡方案,其争议本质是技术创新与安全冗余的平衡问题。建议消费者关注车企的过渡方案,特斯拉已表示将根据最终法规调整功能。正如自动驾驶分级制度的确立,制动系统的规范化最终将推动行业更健康发展——毕竟在生命安全面前,驾驶习惯的革新永远值得让步。
政策深意:中国标准与联合国UN R13-H、欧盟(EU) 2019/2144接轨,推动全球技术范式统一。当汽车从机械产品进化为“电子智能体”,安全冗余永远是技术狂飙的刹车片。
革新可以追求“一脚到底”,但安全必须“双踏板护航”——这或许是中国汽车工业给未来驾驶写下的最理性注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