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南大道那个晚上,一台15.98万的车在250米外就看见了我,而那辆停在旁边标着49.8万的,什么都没发现

深南大道那个晚上,一台15.98万的车在250米外就看见了我,而那辆停在旁边标着49.8万的,什么都没发现

深南大道,晚上八点半,隧道口。

朋友的车提前两秒就开始减速了。我当时还没反应过来,等车稳稳停住,才看见一个外卖小哥从右侧横穿出来。

“你怎么看到的?”

“我也没看到。”他指了指车顶,“是这玩意儿看到的。”

深南大道那个晚上,一台15.98万的车在250米外就看见了我,而那辆停在旁边标着49.8万的,什么都没发现-有驾

车顶中间那个凸起,激光雷达。这东西以前见过,在那些四五十万的车上。现在出现在一台十五万多的车上,说实话,有点不太适应。

我朋友去年买的车,前两天刚从4S店升级完系统。他说现在这车能认出250米外的黑色车辆,晚上也行。我问多黑的晚上,他说反正比人眼强。

这话我倒是信。上周三凌晨两点,我开车从机场回来,前面一辆黑色轿车没开尾灯。等我发现的时候已经很近了,一脚急刹。要是车上有激光雷达,可能情况会好点。

后来我专门查了下,这东西用的是1550纳米波长的激光,穿透力比普通摄像头强得多。摄像头靠的是环境光,光线一暗就抓瞎。激光雷达不一样,自己发射激光自己接收,跟环境光线关系不大。

说到这我就想起一件事。去年冬天去崇礼滑雪,路上大雾,能见度可能不到五十米。同行有个哥们开的是辆进口SUV,价格大概是朋友这车的三倍,配的是毫米波雷达加摄像头。那天他开得特别慢,一直说看不清。

深南大道那个晚上,一台15.98万的车在250米外就看见了我,而那辆停在旁边标着49.8万的,什么都没发现-有驾

现在想想,可能就是缺了激光雷达这一环。

不过这车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激光雷达。是电池。

朋友说他一周充一次电,每天上下班五十公里。周末带孩子去趟长隆,来回一百多公里,还是一周一充。我算了算,这个用车频率下来,一个月油费估计不到两百块。

“冬天呢?”我问。磷酸铁锂电池怕冷这事儿,开过电车的都懂。

深南大道那个晚上,一台15.98万的车在250米外就看见了我,而那辆停在旁边标着49.8万的,什么都没发现-有驾

“去年冬天最冷那几天,续航确实掉了些。”他想了想,“但比我预期的好。厂家说是有个自加热功能,零下三十度能保持七成续航。深圳又到不了那个温度,所以实际影响不大。”

这倒是。南方开电车确实占便宜,一年到头也没几天真正冷的。要是在东北,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

我坐他车去过几次郊区。有一次走山路,连续爬坡,我以为电量会掉得很快。结果他说发动机会介入,电机和发动机一起出力,电量反而没怎么掉。

回来的时候走高速,我注意到时速表稳定在一百二左右,发动机直接驱动车轮,这时候油耗最低。下了高速进市区,又切回电驱动。整个过程挺顺的,没有明显的切换顿挫。

说起这个混动逻辑,我之前试驾过几款插混车。有的是增程式,发动机只负责发电不驱动车轮,高速上比较费油。有的是单档混动,高速巡航时发动机转速偏高,噪音大。朋友这车用的是三挡变速箱,低速电驱、中速混动、高速直驱,理论上能覆盖大部分用车场景。

深南大道那个晚上,一台15.98万的车在250米外就看见了我,而那辆停在旁边标着49.8万的,什么都没发现-有驾

理论归理论,实际怎么样还得看长期表现。

后排空间是我比较在意的。家里有小孩,后排坐得舒不舒服直接影响全家出行的心情。

朋友这车后排座椅能电调,角度可以放到挺平缓。座椅还带通风加热按摩,这配置以前在三四十万的车上才有。我记得几年前试驾过一台合资中型SUV,三十多万,前排配置拉满,后排就是普通座椅。

现在这个趋势挺明显,后排配置在往前排看齐。毕竟对家庭用户来说,后排坐的是老人和孩子,他们的感受可能比驾驶者还重要。

车里有个小冰箱,可以调温。朋友说夏天放饮料,冬天放保温杯,挺实用。后排还有个小桌板,孩子在车上画画刚好用。这些细节配置看着不起眼,但用起来确实方便。

深南大道那个晚上,一台15.98万的车在250米外就看见了我,而那辆停在旁边标着49.8万的,什么都没发现-有驾

只是有一点,车内储物空间虽然多,但有些位置设计得不太顺手。比如副驾手套箱偏小,放不下多少东西。门板储物格能放水瓶,但拿取的时候容易碰到门把手。

这些小问题倒也不是什么大事,用久了自然就习惯了。

价格这块,我是真没想到。

这个配置这个价位,厂家大概率在亏本赚吆喝。激光雷达虽然成本降了,但全系标配还是要花钱的。电池自研能省点钱,三电机系统也不便宜。算下来,定价十五万多,利润空间应该不大。

但反过来想,这可能就是现在行业的打法。先用配置和价格抢市场,等销量上来了再慢慢回本。对消费者来说是好事,对那些定价三四十万的品牌来说,日子就不太好过了。

深南大道那个晚上,一台15.98万的车在250米外就看见了我,而那辆停在旁边标着49.8万的,什么都没发现-有驾

上个月去4S店看车,销售跟我说现在很多客户都在对比这个价位段的车。以前二三十万的预算,现在降到十五万也能买到差不多的配置。市场就是这样,技术一旦下放,整个价格体系都得重新洗牌。

朋友这车开了半年,目前还没出过什么问题。小保养三百多,大保养还没做过。保险比同级别燃油车贵一点,但也在接受范围内。

至于保值率,这个确实是个问题。插混车在二手市场一向不吃香,尤其是电池衰减这块,二手车商压价很厉害。不过朋友说他打算开五年以上,保值率就无所谓了。

这话倒也在理。买车如果是为了开个两三年就换,那确实得考虑保值率。但如果打算长期用,保值率的影响就没那么大。况且现在新车更新换代这么快,三年后的二手车市场会是什么样,谁也说不准。

深南大道那个晚上,一台15.98万的车在250米外就看见了我,而那辆停在旁边标着49.8万的,什么都没发现-有驾

从科技园回家那天晚上,我在车上待了四十多分钟。一路上看着这车在车流里穿行,变道、避让、跟车,整个过程挺平顺。偶尔会有点小瑕疵,比如识别限速牌有延迟,或者在某些路口会犹豫一下,但大体上还算靠谱。

下车的时候我问朋友:“你觉得这车最大的短板是什么?”

他想了想说:“可能是品牌吧。毕竟不是那些传统豪华品牌,在有些人眼里还是差点意思。”

这倒是实话。国内汽车市场就是这样,品牌溢价有时候比配置本身还重要。同样的配置,挂个BBA的标,价格能翻倍。

但话又说回来,这两年情况在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重实际体验,而不是单纯的品牌标签。尤其是年轻人,对品牌的执念没那么重了。

深南大道那个晚上,一台15.98万的车在250米外就看见了我,而那辆停在旁边标着49.8万的,什么都没发现-有驾

开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

当激光雷达出现在十几万的车上,当后排按摩座椅不再是豪车专属,那些定价四五十万的车,到底还剩下什么?

可能是更好的做工,可能是更成熟的品控,也可能只是一个车标。

但不管怎么说,这个行业正在发生一些变化。技术下放的速度越来越快,高端配置越来越平民化。对消费者来说,这是好事。对那些习惯了高溢价的品牌来说,可能就得重新想想自己的定位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