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
四十年间,摩托车工艺的变迁与思考
那辆1985年的重庆加梭摩托车还在老张的车库里停着。
金属外壳泛着经年使用的温润光泽。
他每周都会启动一次——发动机依然能发出沉稳的轰鸣。
而去年买的江门产新车。
已经第三次送修了。
这不是个例。
在摩托车爱好者的社群里,这样的对比时常被提起。
为什么四十年过去了,工艺反而显得退步?
当年重庆厂的车架用的是加厚钢管。
焊缝均匀密实。
如今某些车型的支架,轻轻一敲声音发脆。
发动机材质差异更明显。
老车的缸体至今不漏油。
新车的密封圈两年就要更换。
但这不完全是厂家的错。
市场决定了产品。
1985年,摩托车是家庭重要资产。
现在只是代步工具之一。
消费者追求低价。
企业必然控制成本。
老工匠慢慢打磨每个零件的日子一去不返。
自动化生产线追求的是效率。
耐用性让位于更新换代。
也有例外。
某些专攻高端市场的品牌仍在坚持老工艺。
可价格是普通车型的三倍以上。
这成了小众的选择。
或许我们该思考——
当“够用就好”成为主流。
那些曾经对质量的执着。
是否只能留在记忆里?
老张轻轻盖上新车的维修盖。
转身给那辆1985年的老伙伴又擦了擦油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