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俄罗斯消息 - 俄罗斯国家杜马正式通过《出租车车辆本土化要求法案》,全面禁止出租车行业使用未实现本土化生产的外国品牌汽车。
根据法案要求,从2026年3月1日起,出租车公司和个体司机必须使用在俄罗斯境内生产且本土化评分超3200分车型。
编辑 搜图
所有外国品牌汽车将自动禁止用于出租车运营,但允许出租车公司使用2022年3月1日至2025年3月1日期间与本土工厂签订特殊投资合同(SPIC)所生产的国产车辆。
这些车型包括:Chery旗下Tenet品牌(原Volkswagen工厂,现AGR生产)、Exeed跨界车(原Mercrdes-Benz工厂,现Avtodom管理)、莫斯科汽车厂"Moskvich"系列、利佩茨克工厂Evolute轿车及跨界车、Changan汽车与GAZ集团未来合作车型、加里宁格勒Avtotor工厂生产的Omoda、Jetour、Kaiyi、BAIC等品牌、俄罗斯最大汽车制造商AvtoVAZ旗下车型。
加里宁格勒州和西伯利亚地区获准延期至2028年执行新规,远东地区有5年过渡期。
编辑 搜图
自2033年起,出租车准入标准(也就是纳入出租车登记册的唯一标准),将仅依据本土化评分体系。
这份法案,犹如一颗深水炸弹在汽车行业引爆。这项要求2026年起出租车必须使用本土化评分超3200分车型的政策,正在重塑俄罗斯交通格局,更将深度影响占据俄市场68%份额的中国车企。
新政下的中国车企生存法则
法案中允许使用的特殊投资合同(SPIC)车型名单,实则是中国车企的"保护名单"——Chery通过收购大众工厂转型Tenet品牌、长安与GAZ合作开发的出租车专用车型、Avtotor工厂组装的Omoda等中国品牌,构成了俄罗斯出租车市场的"新势力"。
但隐藏的危机是:2025年1-2月中国对俄汽车出口已出现16%的负增长,部分车型因本土化评分不足面临淘汰。
中国车企的应对策略呈现两极分化:
深度本土化派:奇瑞将发动机生产线迁至加里宁格勒,使Tenet品牌本土化评分达4120分
技术捆绑派:长安联合俄罗斯Yandex开发出租车智能调度系统,换取政策加分
游击战术派:部分车企通过远东过渡期政策,继续出口未达标车型
看不见的成本战争
莫斯科出租车司机帕维尔的账本揭示了现实困境:购买合规中国车型需花费220万卢布(约合18万元人民币),是战前现代Solaris价格的1.8倍,但月收入仅增加15%。更严峻的是,中国车企为满足本土化要求付出的代价:
每辆车增加约4000元人民币的认证成本
被迫使用俄罗斯国产钢材导致车身增重8%
为偏远地区建售后网点使运营成本上升23%
这些成本最终转嫁给消费者——预计2026年莫斯科出租车起步价将从89卢布飙升至140卢布,而中国品牌出租车将占据涨价车型的72%。
暗流涌动的市场博弈
俄罗斯网约车平台Citymobil的内部数据显示:配备中国车机的出租车投诉率比欧洲车型高47%,主要集中在内饰异味和空调故障。为缓解矛盾,中国企业正在实施"双轨制":
向出租车公司提供5年/30万公里超长质保
为个体司机开发"以租代购"金融方案
在喀山建立专属充电网络应对电动车评分短板
但隐患已然显现:AvtoVAZ最新发布的Lada Vesta出租车版,本土化评分达3890分且价格仅为中国同级车的65%,正逐步蚕食低端市场。
十字路口的战略抉择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驻莫斯科代表处算过一笔账:要达到2033年评分标准,车企需在俄罗斯追加投资约34亿美元。这解释了为何吉利暂停了原定的电池厂计划,转而收购乌拉尔汽车厂现有生产线。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产品定位——俄罗斯出租车协会的调查显示:
68%司机认为中国车型维修成本高于预期
42%乘客投诉后座腿部空间不足
91%运营公司担忧电动车冬季性能
这些数据直指中国车企的软肋:为快速占领市场牺牲了产品适配性。正如俄罗斯汽车分析师扎伊采夫所言:"中国车正在重复韩国车1990年代的错误——用配置单而非用户体验竞争"。
冰封市场中的热战
新政实施前夕,俄罗斯街头已出现戏剧性场景:哈尔滨产的轩朗电动车喷涂着出租车涂装,却因充电桩不兼容沦为移动广告牌;而奇瑞瑞虎8出租车版因加装俄制雪地胎,续航骤降30%。
这些细节暴露出中俄汽车产业合作的深裂缝——标准体系的不兼容正在吞噬利润。
未来胜负手或许在于供应链:中国车企若能在2026年前实现变速箱等核心部件本土化,评分将反超俄本土品牌;反之,则可能被新入场的伊朗车企取代。这场关乎10万辆年产能的战争,结局远未注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