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文所涉及的所有内容都来自可靠的资料,详细信息在文章末尾会有说明。
2010年,咱们中国汽车圈出了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吉利花了18亿美元全资买下了“沃尔沃”。
消息一传出去,全世界都炸开了锅儿,很多人都觉得这就像“蛇吞象”般的冒险,甚至有人直截了当地说,吉利根本玩不了那些豪车品牌。
转眼十几年过去了,那场堪称世纪之战的收购最终尘埃落定后,咋样了?对中国汽车企业来说,这次买卖到底赚了不少,还是亏了个底朝天?
世纪并购案的幕后
沃尔沃,成立于1927年的瑞典老牌汽车品牌,总部设在瑞典哥德堡,曾经在汽车圈里享有过辉煌的光辉。
在1999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用64.5亿美元的天价,把沃尔沃买了下来,那会儿的沃尔沃可真是汽车界的明星企业。
可是,好景不长,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给欧美汽车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福特汽车也陷入了亏损的困境,为了扭转局势,他们推出了“一个福特”战略,打算剥离那些非核心的资产。
沃尔沃连续十年亏损,到了2008年,亏损额高达16.9亿美元,销量也在2010年前后跌到了33.5万辆,比巅峰时期减少了12万辆,早就变成了福特急于甩手的负担资产。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压力下,中国经济表现出了不错的韧性,到了2009年,中国的汽车销量突破了1364万辆,成功登顶全球第一。
在此期间,政府发布了“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推动企业在海外进行并购,旨在引进先进技术。这一政策的推出,为吉利的海外收购行动营造了有利的政策氛围,也为吉利收购沃尔沃提供了有力的外部支持。
实际上,吉利董事长李书福早在18年前就展现出远见卓识,他预料到福特最终会出售沃尔沃,并在内部会议里提出了收购的想法。
从那时候起,吉利就开启了人才储备的步伐,聘请了曾在福特担任高管的人才,组建了一支涵盖法律、财务、技术等多个专业领域的团队。
为了在谈判中争取最大的好处,吉利还请来了行业里的专家帮忙压价,经过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最后将福特的报价削到18亿美元,还要额外拿出9亿美元的运营资金。虽然价格谈妥了,但对当时的吉利来说,资金筹措成了最大的问题。
为了完成这次收购,吉利用了多种杠杆融资的方法,除了自己账面上的资金外,还联手了地方政府和跨国财团,甚至为了最后的尾款,毫不犹豫地向老对手福特借了上亿美元。可以说,吉利这次几乎是拼尽全力,拿出了全部家当,才终于搞定了这笔事务。
收购后的回报远超预期
等这事一结束,吉利可是收获不少宝贝,不光拿到了一大批汽车专利,还把多国的销售网络都揽到自己手里了。
吉利收了沃尔沃之后,也没搞什么大规模的变动,还是保持了哥德堡、比利时根特这些基地,以及那边的管理团队都继续自己干。
通过合作开发,吉利掌握了不少先进技术,这些技术优势,为吉利的高端品牌成长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让吉利在技术方面实现了跨越式提升。
收归一门后,沃尔沃的业绩竟然出现了转机,硬是被吉利给带了回来,焕发了新活力。
从2014年到2024年这十年里,沃尔沃帮吉利赚了大约130亿美元的净利润,差不多是当年收购价的7.2倍,按2023年的年利润算的话,年化回报率超过了126%。
同时,沃尔沃的品牌价值也大举飙升,从2010年的49亿美元飙升到2025年的178亿美元,涨了将近263%,为吉利带来了超过10倍的账面收益。
在国际扩展方面,吉利借助沃尔沃的渠道优势,成功推动旗下品牌走出国门。到2024年,领克在欧洲的销量达到了4.8万辆,极氪也顺利进入了超过40个国家市场。吉利的海外收入比例从起初的不到1%提升到23%,而销售网络已经覆盖了86个国家。
欧盟一加征电动车关税,吉利就利用沃尔沃在瑞典和比利时的工厂实现了本土制造,聪明地避开了政策带来的风险。
此外,借助沃尔沃的供应链体系,吉利把宝腾、路特斯等品牌整合进来,打造出涵盖各价位和各种动力类型的产品阵列,极大地提升了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实力。
早在吉利当初收购沃尔沃的那会儿,外头的议论就没停过,《金融时报》还放话说“中国人玩不转豪车品牌”,这让许多业内专家都忍不住笑话和调侃了一番。
可没想到,十五年过去了,吉利竟然从当初那个默默无闻的小企业,变成了世界范围内家喻户晓的汽车制造商,这其中沃尔沃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
这次“蛇吞象”的买卖,最后没变成笑话,反倒成了经典的并购教材。
这事儿不仅扭转了吉利的命运,还为中国汽车行业指明了一条路:靠引进技术、吸收消化,再加上自主研发,成功实现了从“模仿者”变成“领军者”的转变。
这不仅仅算得上一次商业上的胜利,更是一场战略上的大赢,沃尔沃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北美子公司变身成赚得盆满钵满的国际豪华品牌,而吉利也借这次收购,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全球智造”的华丽转变。
如今,吉利已成为中国唯一拥有完整造车技术体系、研发平台、动力系统、品牌组合以及全球渠道网络的民营汽车企业,从一家三线城市的小作坊,成长为能与丰田、大众抗衡的全球参与者。
这次收购不仅让吉利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还带来了不少技术上的好处,为中国汽车企业的海外收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一成功的例子说明,只要中国汽车公司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坚定的信念和科学的运营策略,就有机会实现逆转,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自己的风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