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遍地走的旅行车,为何在国内难成主流?

欧美满街跑的旅行车,但是到了国内,为啥就成了“非主流”车型?

欧美遍地走的旅行车,为何在国内难成主流?-有驾

哎,说起来这事儿还挺有意思。前两天刷朋友圈,看到一哥们儿在德国自驾游,发了好几张照片,清一色的“瓦罐车”——也就是咱们说的旅行车,在阿尔卑斯山脚下、莱茵河畔跑得那叫一个潇洒。再瞅瞅咱们这儿,大街小巷,不是SUV就是三厢轿车,MPV也常见,可旅行车?啧,真不多见。你说这车吧,长得不赖,空间不小,开起来也顺手,怎么到了咱这儿就成了“小众爱好”了呢?难道咱们中国人真的不懂享受生活?还是说,这里面有啥咱们没注意到的“潜规则”?今天我就以一个老司机的身份,跟大伙儿唠唠这事儿,咱不吹不黑,就摆事实,讲道理。

欧美遍地走的旅行车,为何在国内难成主流?-有驾

首先,咱们得承认,旅行车这玩意儿,真不是“花瓶”。它骨子里流的可是轿车的血,底盘低、重心稳,开起来那叫一个灵活,过弯时侧倾小,高速巡航也稳当。你想想,同样是后备箱能装下一家人的行李,SUV开起来像开船,旅行车却像开轿车,这驾驶感受能一样吗?而且,旅行车的油耗普遍比同级别的SUV要低,毕竟风阻系数小,车身轻。可问题来了,为啥这些优点,在咱们这儿好像“不值钱”呢?很简单,因为大多数中国家庭,一辈子就买这么一辆车,他们要的不是“驾驶乐趣”,而是“全能选手”。SUV那高高在上的坐姿,让人感觉“一览众山小”,心理上就占了优势。再加上底盘高,哪怕小区门口那点小坑小洼,SUV也能轻松碾压,而旅行车?稍不注意,底盘就“亲吻”地面了。你说,对于一个可能还要偶尔跑跑老家乡间小路的家庭来说,他们会选哪个?这不就是“实用主义”战胜“驾驶乐趣”的典型例子吗?

欧美遍地走的旅行车,为何在国内难成主流?-有驾

再来说说“面子”这事儿。咱们中国人买车,多多少少都带着点“社交属性”。你开辆SUV,别人一看,嚯,这车“大气”!你开辆三厢轿车,嗯,稳重!可你开辆旅行车,别人可能就得嘀咕了:“这车……是加长的两厢?还是短了头的SUV?” 旅行车那修长的车身和“掀背”造型,在很多人眼里,就是“四不像”。有网友调侃说:“开旅行车,感觉自己像开‘运尸车’。”这话虽然刻薄,但也反映了一部分人的审美偏见。在咱们这个“以大为美”、“以高为尊”的社会里,旅行车那低调内敛的设计,确实容易被误解为“不够档次”。你想想,要是你去参加同学会,开辆汉兰达,大家可能纷纷点赞;你要是开辆斯柯达明锐旅行版,估计得有人问你:“这车……能装下几个人啊?” 这种“从众心理”和“认知偏差”,无形中给旅行车套上了“非主流”的标签

欧美遍地走的旅行车,为何在国内难成主流?-有驾

最后,咱得聊聊“钱包”这个现实问题。你说,同样是20万左右的预算,你买辆合资品牌的旅行车,配置可能就比较“素”;但你买辆同价位的SUV,天窗、大屏、真皮座椅,甚至L2级辅助驾驶,可能就都齐活了。进口或者高端合资品牌的旅行车,价格更是高高在上,像奥迪A6 Allroad,动辄四五十万,这价格都能买辆奥迪Q7了。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这笔钱花得值不值?更何况,旅行车在国内的保值率普遍不高,维修保养的网点也少,配件可能还得等,这些“隐性成本”都得考虑进去。你说,当一辆车的“使用成本”和“社会认同感”都不占优势时,它还能成为主流吗?这不就跟“性价比”和“品牌力”的博弈一样,最终胜出的,往往是更符合大众需求的那一方。

欧美遍地走的旅行车,为何在国内难成主流?-有驾

所以你看,旅行车在国内遇冷,真不是因为它不好,而是因为它“太好”了,好到有点“曲高和寡”。它追求的是驾驶质感和生活情调,可大多数消费者要的,是能遮风挡雨、能撑起门面、能适应各种路况的“工具”。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需求和供给的错位。当然,我也相信,随着咱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人开始懂得“享受驾驶”、“热爱生活”,旅行车的春天也许会来。就像那句老话说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车嘛,开得开心最重要。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有一天,你的钱包和需求都刚刚好,你会选择一辆能装下诗和远方的旅行车,还是继续拥抱那辆能带你翻山越岭的SUV呢

欧美遍地走的旅行车,为何在国内难成主流?-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