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被怀疑失效的,小鹏和余承东吵翻天的,工信部要管一管了

家人们,你们开车时遇到过突然窜出来的行人吗?我有次下雨天在路口,差点就撞上一个骑自行车的大爷,幸亏车子自己急刹停了,后来才知道这就是AEB起的作用。可你们知道吗?现在市面上居然还有大量8万以下的车型,根本没装这个保命的系统!

小米被怀疑失效的,小鹏和余承东吵翻天的,工信部要管一管了-有驾

最近工信部搞了个大动作,发布了AEBS强制性国标征求意见稿,说白了就是以后汽车的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必须达标才能卖。这事儿为啥突然火了?跟去年小米SU7的那场事故脱不了干系。当时那辆车在NOA状态下,以116km/h的速度撞上隔离带并爆燃,事后分析发现,双目视觉在弱光环境下识别能力大打折扣,要是AEB够给力,说不定能避免这场悲剧。

小米被怀疑失效的,小鹏和余承东吵翻天的,工信部要管一管了-有驾

这次的国标可不简单,从“推荐”变成“强制”,有三个关键升级。以前很多商用车根本不把AEB当回事,现在好了,M1/N1类车型都得装,商用车也跑不了。识别对象也更全了,以前可能只认汽车,现在行人、自行车、两轮摩托都得认,而且还得在雨天这种极端环境下,做到55km/h能避障。想想看,要是路上的车都能做到这些,能少多少事故啊。

小米被怀疑失效的,小鹏和余承东吵翻天的,工信部要管一管了-有驾

但车企们可就犯难了,尤其是商用车。现在80%的轻卡用的都是单目视觉方案,成本不到500元,可新标准下来,加装毫米波雷达得增加3000 - 5000元的成本。这可不是小数目,一辆车多几千,一年卖几十万辆,成本就多了几个亿。难怪商用车的技术负责人直挠头,这硬件升级压力太大了。

小米被怀疑失效的,小鹏和余承东吵翻天的,工信部要管一管了-有驾

乘用车这边也没消停,前几年小鹏和华为的“口水战”还记得吧?小鹏说市面上99%都是“假AEB”,华为则宣称自己的能做到90km/h刹停。争来争去,现在大家也慢慢达成共识了,开始通过OTA升级来调校速度阈值,控制误刹风险。毕竟消费者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安全,不是嘴上的功夫。

说到安全,再看看市场现状,简直让人揪心。2025年1 - 2月的数据显示,8万元以下车型AEB装配率仅2.6%,而32万元以上的车型超过93%。这就好比一道分水岭,低价车成了安全荒漠。为啥会这样呢?入门级用户往往更关注大屏、天窗这些看得见的配置,觉得主动安全看不见摸不着,不如那些花哨的配置实在。可他们不知道,关键时刻,AEB能救命啊。

不过新能源汽车这边倒是挺给力,渗透率达到了62.9%。为啥?电动平台有优势啊,线控制动系统普及率高,改装成本比燃油车低30%。而且在15 - 25万元这个区间,AEB成了差异化卖点,车企也愿意下功夫,毕竟现在消费者越来越懂行了,安全配置好,车才卖得好。

但也不能把AEB想得太完美,它也有局限性。双目视觉探测距离也就200米,雨雾天还得打五折,遇到突发情况可能就来不及反应。而且算法也有困境,到底是优先避障还是优先防后追,这得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有时候难免会有失误。啊,驾驶员也不能完全依赖它,得知道责任边界,AEB激活时要及时接管。未来要是能和高精度地图联动,提前200米预警施工路段,那就更靠谱了。

看看国外的情况,欧盟强制安装AEB三年后,追尾事故率下降了27%,效果很明显。日本则侧重“行人保护算法”,老年行人识别率提升了40%,毕竟日本老龄化严重,这方面需求大。中国这次从“跟跑”到“并跑”,有技术超车的机会,尤其是激光雷达国产化,能降低成本,让更多车型用上更好的AEB。

现在距离2027年正式实施还有24个月,车企们得抓紧冲刺了。雷达厂商比如华为、大疆,车载雷达产能都提升3倍了,视觉算法也在升级,端到端模型能降低算力需求50%,就像人类大脑一样直接输出刹车指令,越来越智能。消费者买车时也得学会验真,看看硬件配置,查查测试报告,问问极端场景下的表现,可别被那些“假AEB”忽悠了。

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明白AEB国标落地有多重要了吧。它不只是车企之间的技术博弈,更是关乎每个人的出行安全。低价车型的安全问题确实让人担忧,但政策的推动、技术的进步,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未来,希望所有车型都能把AEB当成标配,让每一次出行都更安全。

最后问问大家,如果你们买车,会把AEB配置放在第几位考虑呢?是更看重看得见的舒适配置,还是这种关键时候能救命的安全配置呢?来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