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已获4000台飞行汽车订单

2025年4月15日,香港维多利亚港的夜色中,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聚光灯下举起一杯香槟,向全球观众宣布:“我们的飞行汽车已经收到4000台订单!”台下掌声雷动,而千里之外的广州开发区,一座占地18万平方米的工厂正日夜赶工——这里将用流水线生产“会飞的汽车”,每台售价不超过200万元,计划2026年交付。这场看似科幻的发布会,却藏着中国智造改写全球低空经济规则的野心。

一、订单狂飙背后的技术革命

小鹏的飞行汽车“陆地航母”能吸引近4000台订单,靠的不是概念炒作,而是硬核技术突破。这款全球首款分体式飞行汽车,把飞行模块和地面行驶模块分开设计,解决了“天上飞”和“地上跑”的法规冲突。飞行模块折叠后能塞进汽车后备箱,用户开到空旷场地再展开飞行,这种设计既符合现有交通管理规则,又降低了使用门槛

核心技术全栈自研是小鹏的底气。从电池、电机、电控组成的“三电系统”,到比铝合金轻50%的航空级碳纤维材料,再到能扛住12级大风的飞控导航技术,全部由700人研发团队攻克。最亮眼的是自研的图灵AI芯片,算力是市面主流芯片的三倍,能让飞行汽车在复杂天气中自主避障,甚至完成“空中倒车”这类高难度动作

工厂里的黑科技更让人咋舌:机械臂安装旋翼的精度达到0.01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1/5;激光检测仪5分钟就能完成传统航空业需要3天的质检流程。这种“造飞机像造手机”的工业化能力,让小鹏敢定下年产1万台的目标——这比传统飞机制造商快200倍

二、量产倒计时:从实验室到流水线

广州开发区的飞行汽车智造基地,正在颠覆百年航空制造史。18万平方米的厂区分成四大车间:复材车间用3D编织技术“织”出飞机骨架,涂装车间的水性漆工艺让废气排放减少90%,总装线上每90分钟就能下线一台飞行模块。屋顶铺满的光伏板,能满足工厂1/3的用电需求,冷却水要循环使用20次才会排放,这些绿色设计让碳排放比传统工厂直降45%

但量产路上还有“三座大山”:

适航认证难关:飞行汽车需要民航部门的适航审定,美国同类产品走完流程要3-5年。小鹏必须在2025年底前完成全部测试,才能赶上2026年交付计划;

空域开放难题:中国低空空域仍以审批制为主,小鹏计划自建500个飞行营地,打造“空中服务区”闭环生态;

成本控制生死线:航空级碳纤维国产化率不足50%,进口依赖导致供应链脆弱。若量产良率不达标,200万元的售价可能亏本

三、200万的门槛与万亿市场的野望

4000台订单看似火爆,但200万元的定价注定它短期内只是“富人的玩具”。订单中70%来自中国内地,买家主要是科技发烧友和旅游景区、救援机构。新疆某度假村老板算过账:买台飞行汽车搞“空中观光”,每人收费5000元,飞60次就能回本

小鹏的野心不止于此。他们制定了“三步走”战略:先用分体式机型打开高端市场,再用长续航垂直起降飞机解决城市通勤,最终推出陆空一体式飞行汽车,实现“门到门”立体交通。何小鹏预测,未来10年飞行汽车市场规模将达到当前汽车市场的20%,约2万亿美元

这个蓝图背后是政策东风。中国把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广州、深圳等20多个城市试点开放300米以下空域。深圳已规划200个起降点,上海虹桥机场周边将建“空中出租车”接驳网,这些布局都在为飞行汽车铺路

四、全球竞赛:中国智造的弯道超车

小鹏的4000台订单,捅破了全球飞行汽车产业的窗户纸。这个赛道挤着三大阵营:

科技公司:特斯拉秘密研发垂直起降机型,但进度落后小鹏;

航空巨头:波音、空客技术储备深厚,但造台直升机要卖6000万元,是小鹏价格的30倍;

初创企业:亿航智能的载人无人机已获美国适航证,但续航只有30公里,没法像小鹏那样“飞完还能开回家”

中国的优势在于全产业链把控。从内蒙古的稀土矿山到珠三角的碳纤维工厂,从安徽的电机厂到自研的AI芯片,小鹏构建了“资源-技术-制造”闭环。这种生态让成本压到国际对手的1/10,就像当年比亚迪用全产业链打法颠覆电动车市场

五、争议与未来:科幻照进现实的阵痛

质疑声从未停止:“30公里续航够干什么?”“空中堵车怎么办?”清华大学专家指出,现有飞控系统容错率不够,突发故障时无法像汽车那样靠边停车。也有用户担心噪音问题——虽然小鹏宣称旋翼噪音比洗衣机还轻,但密集起降仍可能引发扰民投诉

但这些阻挡不了技术浪潮。深圳年轻人已经开始考“飞行驾照”,武汉出现首家飞行汽车4S店,海南筹划“环岛飞行旅游专线”。或许用不了十年,打“飞的”上下班就会像今天叫网约车一样平常。当小鹏工厂的机械臂开始批量生产飞行模块,中国智造正在低空经济赛道写下新规则:这次,我们不做追随者,要做领跑者。

(本文综合公开报道及行业趋势分析撰写,所述数据及进展截至2025年4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