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最热闹的事儿,莫过于上海车展上那堆让人眼花缭乱的新车了。
要说其中最让人憋不住想掏钱包的,还得是丰田那款改头换面的纯电SUV。
这车最早叫bZ3C的时候我就盯上了,现在摇身一变成bZ5,预售价直接给到13万级,6月份就要上市,感觉要把国产电动车市场搅出点新水花。
先说这改名的门道。
车展前还叫bZ3C,突然就升级成bZ5,连申报信息都跟着改,看来丰田是铁了心要重新定位这款车。
不过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其实就是把原本压箱底的宝贝疙瘩重新包装。
毕竟现在新能源车市场竞争激烈,换个马甲再上市,既能保持神秘感,又能蹭蹭中型SUV的热度,这波操作属实高明。
外观设计倒是实打实的硬货。
封闭式前脸配上贯穿式灯带,远看像只眯着眼的机甲猫,近看C形大灯跟机盖上的隆起线条较着劲。
溜背造型配4780mm车长,愣是把中型SUV整出紧凑范儿。
最绝的是侧面那几道折痕线条,跟年轻人穿的束脚运动裤似的,既显腿长又带点叛逆。
不过溜背设计虽然好看,后排头部空间会不会打折?
好在轴距跟bZ3一样2880mm,身高1米8以下应该能跷二郎腿。
坐进车内又是另一番景象。
15.6英寸悬浮大屏配上旋钮换挡,跟兄弟车型bZ3像极了失散多年的亲兄弟。
不过高配版要上Momenta5.0辅助驾驶,这可是百度的技术,看来丰田这次是彻底放下身段,连智能化都要抱国产大腿。
不过仔细想想,连大众都开始用中国品牌的车机系统,丰田这波跟进也算识时务。
最让人拍大腿的是动力系统。
比亚迪的弗迪电机配磷酸铁锂电池,200kW功率放在13万级车里简直疯了。
更狠的是双电池版本,65度电能跑550公里,73度电冲到630公里。
按现在电价算,充一次电能从北京跑到南京,这续航数据直接把同价位合资车按在地上摩擦。
不过有个疑问:比亚迪给丰田供货,会不会出现"同芯不同命"的情况?比如说同样的电池包,用在海豚上能过针刺试验,用在丰田车上会不会缩水?
说到价格,13万起售确实够狠。现在15万级市场基本被比亚迪元PLUS、广汽埃安Y这些车型霸占。丰田突然杀进来,用比亚迪的电动平台打价格战,摆明了是要抢新能源补贴的最后蛋糕。不过细算账的话,这价格能买到丰田的三电系统质保,还有合资品牌的金字招牌,对保守派消费者来说确实香。
不过这车也不是完美无缺。后备箱地板下沉设计虽然增加了层次感,但后排座椅放倒后没法完全平整,拉大件家具怕是不太方便。还有就是后轮拱内侵的问题,喜欢越野的玩家可能会吐槽底盘通过性。不过买这车的人估计更在意城市通勤,这点小毛病应该能忍。
现在最值得玩味的是丰田的转型态度。从最早对电动车嗤之以鼻,到现在直接用比亚迪技术贴牌,这转变比某些新势力车企还快。不过细品就能发现,丰田这是把新能源车当"经济适用男"来打造——不求技术领先,但求市场份额。这种务实策略能不能成功?看看大众ID系列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就知道了,合资品牌的纯电车型想要突围,光靠品牌溢价已经不够看了。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车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合资车壳+国产芯"的组合。13万出头就能买到挂着牛头标的纯电SUV,还能享受丰田的品控和售后,这对三四线城市用户来说简直是降维打击。不过精明的买家肯定要问:同样的配置,比亚迪海鸥荣耀版才9万多,差价这3万块究竟值不值?
站在行业角度看,丰田这步棋走得漂亮。既借用了比亚迪的成熟技术,又保住了自己的品牌调性。不过长远来看,代工模式终究是权宜之计。如果丰田不能在电池、智能化领域建立自己的护城河,未来恐怕会陷入"代工依赖症"。就像当年手机行业的山寨机,靠贴牌能火一时,却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说到底,这款车的出现标志着合资品牌彻底放下面子抢市场。以前总说国产车向上突破难,现在倒好,合资品牌开始向下挤压。这种"田忌赛马"式的竞争,最终受益的还是消费者。不过有个问题值得思考:当合资品牌开始用国产技术降维打击,那些还在搞技术封锁的合资车企,会不会被自己的队友反超?
现在新车还没上市,已经有不少车友在论坛吵翻天了。有人觉得这是合资车最后的倔强,也有人认为这是丰田的"真香定律"。要我说,不妨等等实测数据。如果真能做到标称续航不打折,充电速度不拉胯,再加上丰田的耐用性,这车绝对能成为新能源市场的现象级产品。不过要是再出现什么"冬季续航腰斩"的毛病,怕是要被贴上"合资电车智商税"的标签。
最后给各位看官提个醒:这车6月才上市,现在网上各种评测都是基于申报图和参数表。真要入手建议等三个月,看看首批车主的实际反馈。特别是电池衰减和车机系统稳定性,这些才是电动车的命门。要是你急着买车,不妨对比下同价位的小鹏G3i和比亚迪元PLUS,这三台车各有各的脾气,谁也不是吃素的。
说了这么多,各位看官老爷们怎么看这款"换壳比亚迪"?是觉得丰田终于开窍了,还是认为这是投机取巧?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