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中国进口车市场整体下滑33%,奔驰、宝马、保时捷、奥迪等豪华品牌的进口车销量跌幅均超过12%,最高达37.1%。
雷克萨斯却以8.5万辆的销量逆势登顶进口豪华车榜首,成为该细分市场唯一正增长的品牌。
惊人的是,其主力车型ES单月销量曾破万,上半年同比增长16%,RX和NX也分别以19.9%和21%的增速包揽进口SUV前三。
品质与服务:逆周期的底气从何而来?
当价格战席卷行业时,雷克萨斯坚持拒绝降价换量。
这一策略的支撑点来自两项硬核数据:在J.D. Power 2025年美国新车质量调查中,它击败所有豪华与主流品牌,成为全品类问题最少的车企;在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报告中,其三年保值率60.51%位列日系第一,ES车型更以63.89%的保值率稳居进口中大型车榜首。
用户实际体验或许能说明问题。
一位女车主在经销店保养车辆时睡着,醒来发现身上盖着毛毯、手边放着热茶,这个被雷克萨斯官方多次引用的真实故事,背后是其推行多年的“Omotenashi以心至诚”服务理念。
从汽油车4年/10万公里免费保修保养,到电气化车型6年/15万公里政策,再到今年5月联合行业协会推出“双认证”官方易手车业务,雷克萨斯试图覆盖用户从购车到置换的全生命周期。
产品矩阵:混动车型的隐秘胜利
翻开销量构成,一个关键信息被多数人忽略:雷克萨斯是目前豪华品牌中唯一实现HEV(油电混动)、PHEV(插电混动)、BEV(纯电)全动力路径覆盖的品牌。
2025年上半年,其混动车型销量占比已突破40%,这一数字在2019年仅为35%。
主力车型ES的持续热销印证了市场对技术路线的选择。
这款2006年入华的轿车累计销量突破百万,2025年上半年单车型贡献5.8万辆,占品牌总销量68%。
用户画像显示,中国雷克萨斯车主平均年龄不到40岁,远低于欧美市场,年轻群体对混动技术节能性、平顺性的认可,成为销量的直接推手。
本土化重构:从“进口光环”到“中国定义”
2025年2月,雷克萨斯宣布在上海金山区独资建厂,研发制造纯电动车及电池,计划2027年投产。
这一动作打破其坚持20年的“纯进口”策略,甚至早于丰田在华电动车布局。
激进的转变发生在产品定义权上。
4月上海车展,全新一代ES全球首发,这是雷克萨斯首次将新车型首发展台完全交给中国。
设计团队通过现地调研,针对中国用户偏好调整座椅填充物硬度、后排空间及静谧性,甚至推出专属“青竹”车漆。
“过去我们说‘为中国定制’,现在要升级为‘由中国定义’。 ”一位接近雷克萨斯的工程人士透露,金山工厂的研发团队已开始主导针对中国路况的电池安全测试标准。
品牌温度:当豪华遇见东方哲学
“雷克萨斯所谓的豪华,是为人带来典雅空间和值得典藏的时光。 ”2019年上海车展上,雷克萨斯国际总裁泽良宏的这句话,如今被提炼为“有温度的豪华”品牌IP。
2025年,这一理念进一步具象化:全新发布的“I·LEXUS”计划,通过融合刺子绣、和纸工艺的内饰设计,以及以上海车展“竹影”艺术装置为代表的东方美学营销,强化品牌情感共鸣。
在经销商端,“不压库存”的铁律已执行十年。
“我们宁可损失短期销量,也要保证经销商健康。 ”雷克萨斯中国高管曾如此解释其“Just in Time”供需管理体系,2025年上半年,该品牌经销商库存系数始终维持在0.8以下的行业低位。
争议与挑战:独资工厂的双刃剑
本土化生产的风险同样存在。
行业分析指出,雷克萨斯国产后或将面临品牌溢价稀释:此前ES车型因进口关税导致售价偏高,国产后若降价超15%,可能引发老车主不满;若维持现价,则难以抗衡蔚来ET7等本土竞品。
现实的挑战来自供应链。
尽管上海工厂可降低20%-30%制造成本,但雷克萨斯要求核心电控部件仍从日本进口,这与其“中国速度”的生产目标形成矛盾。
一位参与工厂规划的人士坦言:“在成本控制与技术自主之间找平衡,比想象中更难。 ”
20年210万用户:数字背后的信任逻辑
截至2025年7月,雷克萨斯在华累计销量突破210万辆,第二个百万辆仅用5年达成。
在杭州某雷克萨斯4S店,一位刚提车RX的90后创业者的话或许代表典型用户心态:“我知道它加速不如新势力,车机也未必最智能,但每次启动时仪表盘那句‘欢迎回家’,让我觉得这钱花得值。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