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老百姓打开手机看新闻,总感觉汽车圈里的事儿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
今天这家新公司开了个发布会,场面搞得比电影还科幻,灯光一打,音乐一响,感觉下一秒就要开着车上月球了。
可回头一打听,这车连工厂大门都还没出呢。
明天那家公司又跳出来喊话,说自己的产品全面超越了奔驰、宝马,气势汹汹,结果有人悄悄看了眼订单记录,发现买的人可能还凑不齐一桌麻将。
还有些更邪乎的,一轮一轮地从投资人那里拿钱,动不动就是几十个亿,听着轰轰烈烈,可等到大家伙儿都伸长了脖子盼着看新车的时候,项目黄了,钱也烧没了。
就在大家对这种眼花缭乱的表演有点审美疲劳的时候,长城汽车的董事长魏建军,一个在汽车行业里实打实干了几十年的老行家,出来说了一句分量很重的话。
他说,汽车这个行业里,已经出现了像“恒大”一样的企业了。
“恒大”这两个字,现在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可不仅仅是一家公司的名字,它更像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我们都记得恒大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当初也是说要造车,故事讲得激动人心,从全世界拿到了大笔的钱,结果呢?
车没造出几辆,公司却背上了天文数字的债务,四年亏了九百多个亿,留下一大堆盖了一半就停工的楼盘和厂房,还有数不清的供应商和员工欲哭无泪。
说白了,就是把“造车”当成了一个壳,一个用来从资本市场圈钱的工具,钱到手后并没有真正投入到踏踏实实造车这件事上。
现在,我们再用这个“恒大”的镜子,去照一照魏建军所说的那些“车圈恒大”,就会发现很多地方真是惊人地相似。
首先最像的一点,就是这些企业好像天生就会“找钱”,但就是不太会“造车”。
他们的融资能力简直是个谜,总能编出一套让投资人心甘情愿掏钱的故事,什么“颠覆性技术”、“未来出行解决方案”、“万亿级新赛道”,词儿一个比一个高级。
钱一到手,几十亿甚至上百亿,数字听着都吓人。
可一问到最关键的问题:“车什么时候能交到老百姓手里?”答案就变得含糊起来了,不是说“生产线还在调试”,就是说“核心技术需要进一步优化”。
发布会上那台闪闪发光的展车,很可能就是几个工程师手工敲打出来的样品,背后根本没有支撑大规模生产的能力。
这就好比一个厨师,到处拉投资说要开全国最牛的连锁餐厅,结果连一道拿手菜都做不出来。
这种模式,说到底不是靠产品的好坏来发展,而是靠不断有新的资金进来维持生命,一旦资本的潮水退去,立马就得搁浅。
其次,是那种“说得比唱得好听”的劲头。
一场新车发布会,投入的精力和金钱,可能比他们投入到车辆安全测试上的还要多。
他们深谙营销之道,知道怎么调动情绪,怎么制造话题。
创始人站在台上,声情并茂地讲述自己的梦想和情怀,仿佛你不买他的车,就是辜负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可是,当一些勇敢的早期用户真的把车买回家后,各种问题就来了。
宣传的续航里程严重缩水,智能驾驶系统在关键时刻掉链子,车内的小毛病层出不穷。
当用户到网上发帖抱怨几句,希望厂家能解决问题时,等来的往往不是技术人员的回复,而是一群所谓的“粉丝”的围攻,给你扣上“不怀好意”、“故意抹黑”、“阻碍民族品牌创新”的大帽子。
这种只许说好不许说坏,拼命捂住问题不让外人知道的做法,不就是想维持一个虚假的繁荣表象吗?
话说回来,当这些“新玩家”在舞台上表演得风生水起的时候,像长城汽车这样的传统车企在干什么呢?
这些年,长城的日子也并非一帆风顺,市场竞争激烈,销量也有起伏。
但是,我们很少看到长城去搞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
魏建军不会在发布会上吹嘘自己要融几千个亿,也不会承诺一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交付目标。
他和他带领的长城,更像是一个朴实的工匠,几十年如一日,琢磨的是怎么让发动机更省油、更有劲,怎么让车身结构在发生碰撞时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车里的人,怎么让供应链更稳定,保证每一个零件都质量过关。
这种“实诚”的造车态度,在今天这个追求“短平快”和资本回报率的时代,可能显得有些“笨重”,甚至有点跟不上潮流。
但我们必须明白一个基本道理:汽车,归根结底是一个制造业产品,是一个关系到千家万户生命财产安全的复杂工业品。
它不是一个可以靠概念和炒作就能成功的互联网应用。
造一辆好车,需要深厚的技术积累,需要严苛的质量管理,需要庞大的产业链协同,这些都不是靠开几场发布会、讲几个好故事就能速成的。
所以,魏建军的提醒,与其说是对某些同行的批评,不如说是对整个行业发出的一个善意而严肃的警告。
他是在告诉我们所有关心中国汽车工业的人,尤其是我们这些准备掏出真金白银买车的普通消费者:一定要擦亮眼睛。
在眼花缭乱的宣传面前,多问几个为什么。
那些发布会惊艳全场的新车,为什么迟迟不能量产交付?
那些销量榜单上看起来“飞速增长”的数字,有多少是真正上牌的私家车,又有多少是企业自己采购的内部用车?
那些明明已经负债累累的公司,为什么还在疯狂地扩张圈地、投资建厂,这种场景是不是在哪里见过?
我们消费者可以包容一个新品牌的成长,可以理解它在探索过程中犯的一些错误,但我们绝不能接受自己被当成资本游戏的道具和牺牲品。
一辆车的价值,最终不是由发布会的灯光决定的,也不是由创始人的口才决定的,而是由它在马路上日复一日的行驶表现,由它在风雨中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可靠性,由它在关键时刻保护我们安全的能力来证明的。
恒大的结局已经给所有行业都上了一课:靠资本泡沫堆砌起来的大厦, مهما看起来多么宏伟,终究有坍塌的一天。
当泡沫破灭时,被压在下面的,永远是无数普通人的血汗钱、就业机会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所以,在这场汽车行业的变革大潮中,真正能笑到最后的,一定是那些有“真功夫”、老老实实造车的企业。
而那些沉迷于资本运作,荒废了造车主业的企业,无论现在看起来多么光鲜,最终只会被市场和消费者无情地淘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