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卖疯、九三阅兵刷屏,偏偏有人唱衰?背后那点门道到底啥意思?
说个扎心的:一边是国产硬实力一路狂飙,5G、高铁、九三阅兵、新能源车轮番上热搜;一边却有人跳出来说“这都是虚的”。你说怪不怪?更匪夷所思的来了——复旦大学的沈逸教授一句话,把这股“唱衰风”捅了个透心凉:“精英把子女和存款都押在了美国,一旦中国追上,绿卡就会贬值。”这话别急着下定论,咱今天把来龙去脉、数字证据、心理账本,掰扯个明明白白。
先抓两把“硬菜”。第一,比亚迪今年开年那一阵子,国内外卖车卖得飞起。2025年刚过三个月,国内外加起来就冲到100万台,这节奏,哪儿来的自信?翻翻第二季度业绩:营收20009.2亿元,同比涨了14%,环比再涨17.9%;上半年营收3713亿元,归母净利155亿元。这不是走个过场,这是拿真金白银说话。海外更有劲儿,上半年卖了46.43万辆,同比拉高到128.25%,进入112个国家和地区,在不少市场上新能源销量说一不二。你以为欧洲“电车老炮儿”还是特斯拉?不好意思,过去一个多月,欧洲新注册量比亚迪同比翻了三倍,直接给超了。数据在那摆着,爱不爱看随你,这可不是嘴皮子功夫。
第二,基建狂魔这名号,不是白叫的。5G基站咱们建了全球六成多,光今年1月的官方数字,就是425万座。啥概念?你在全国各地跑,基本很难找不着信号的地儿。再说交通盘子,高铁网覆盖了97%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国家高速公路主线已经基本打通,高速里程19.1万公里,把20万以上人口城市覆盖到99%。这路往外一摊,就等着产业和人流往上跑。
第三,九三阅兵那天,海陆空一起拉满格。无人机、激光、微波、反舰弹道导弹、核导弹,名字都够硬,外界盯得眼珠子直。尤其东风-61、东风-5C这些“牌面”,外媒平时再怎么挑刺,这次都憋不住承认:中国真强了。坦白说,这种场面感,就是“底气”的具象化。
说到这儿,有人就问了:这不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儿吗,咋还会有人说“不行”?这就得聊聊利益绑定这事儿。沈逸教授那句掷地有声的话,不是随口一说。他点的,是一个很现实的“心理账”和“资产账”:
资产捆在美国,家人也在那边生活。你换位想想,一旦中国这边追得紧、跑得快,绿卡的含金量、海外资产的稳定性,是不是得打一堆问号?
中美一有摩擦,贸易战开打,美国先出招,这拨人拍手叫好;中国一反击,立马喊“要糟”。这不是讨论对错,这是站位先行。
有些人留过学,回来容易带着滤镜;没出过国的,天天看那点“崇洋刊物”,脑子里把国外美化成了“月亮最圆”的模样。可真去了你就知道,美国大街不光有垃圾,啥都有,这可不是吐槽,是实地感受。
还有外企打移民担保牌,再加一些企业家“国内赚钱、国外花钱”,房子车子小孩全配海外。短期看挺滋润,时间一长,就变成了“资产越在那边,心越在那边”。
更揪心的点来了。特朗普这人办事儿你也知道,风格“来得快、走得急”。之前就放过风,要冻结在美华人资产这种话题一冒头,谁不打个寒颤?所以你琢磨一下,中国势头越猛,这群人越发心慌:万一有天风向变了,海外那摊家当卡住了,不光“优越感”没了,钱包还得瘪。
你看,链条就顺下来了:硬实力上台阶 → 舆论场起分歧 → 利益盘子挑立场 → 叙事里掺杂身位 → 风险预期把情绪点燃。这不是阴谋,这就是人性加算计。
说两段现场感强点的场景,你更好代入。
一位做外贸的哥们跟我吐槽:“我客户在欧洲,最近下单又多了。比亚迪在那边火起来后,问我们配套件能不能加班加点。他们那边说,不是‘支持中国’,是真香,东西好、价格稳、售后还及时。你说这不就铁证嘛?”
另一个在教育圈的朋友说:“每到出国季,某些家长就会把国外夸上天。可聊到美国治安、生活成本、医疗账单,脸色立马变了。嘴上说向往,心里其实怕。这就典型‘嘴硬心虚’。”
说句实在的,崇外不等于开眼看世界,批评不等于唱衰。能不能把这两件事分清?有些人装不出来。为了维持“高人一等”的人设,只能不停给国外上滤镜。你要是说“中国这几年跑得快”,他马上回你一句“你不懂”。懂不懂先不说,立场先表了。
这话说重了没?我觉得还行。因为数据和事实就摆着:
车——比亚迪海外注册量在欧洲三倍起跳,国内外总销量冲击100万;
网——5G基站425万座,占全球六成;
路——高铁97%覆盖五十万+人口城市,高速19.1万公里;
军——九三阅兵上各种无人、激光、微波、导弹全上线,外媒也“服”。
到这一步,咱该谈谈“表达的边界”。很多人会说:那是不是不能批评了?当然能。理性批评,谁不欢迎?问题在于,你批评的时候,是基于事实、基于改进,还是为了把自己海外资产的风险转嫁到“唱衰中国”的话术里?这两种动机,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儿。
我还想补一嘴“普通人到底图啥”。大家说白了就图个踏实日子:手机信号别老掉线,出门有路,坐高铁准点,买车别被虚价忽悠,孩子们有书读、有工厂可去、岗位不断档。你给我这些,我就觉得这国家“在办事儿”。外面的风再大,家门口的变化最有说服力。
转个弯,聊聊风险。这事儿也没那么简单。全球化不是一句口号,企业出海、人员流动、资产配置,都是现实操作。真把门一关,对谁都不妙。可关键点在这儿:别把“全球配置”当“价值倒向”,别把“分散风险”当“唱衰祖国”的理由。你在那边买了房、在这边创业,都行;你别一边吃着中国发展红利,一边指着中国说不行。这才是让人火大的点。
说到这儿,我脑子里又蹦出个问号:中美之间的摩擦,往后还会有,这不奇怪。我们该学会啥?我觉得是两条:产业链扎根、技术上移。你技术硬了、产业稳了,外部哪怕摇摆,你也不至于跟着抖。你看这两年,新能源、算力、工业软件、材料工艺,都在往上顶,节奏没乱,这就是“定力”。
有人问,那“绿卡贬值”这个说法会不会过了?我觉得它像个警钟:不是不让你拿绿卡,而是提醒你别把“身份”当“信仰”。身份是工具,认同才是底色。哪天风向一变,工具可能变形,底色不能掉。
有意思的是,这个话题一展开,评论区往往就两拨人吵起来:一拨说“别玻璃心,批评是好事”;另一拨说“你到底站哪边?”你看,这就是当下的尴尬。讨论可以有,标签别乱扣。咱们该做的,是把话说清楚:基于事实去评估,基于长远去选择,基于共同体去表达。你可以不喜欢某个企业的做法,你也可以挑刺某项政策的细节,没毛病。只要别陷进“我海外资产安全→所以我得唱衰”的逻辑圈套里。
回到开头那个问句:为啥有人看着中国越跑越快,心里越没底?答案可能不神秘:心绑在了别处,眼里就只剩风浪。可对普通人来说,咱更在意的,还是米袋子鼓不鼓、孩子读书顺不顺、出门通不通。国家做的每一步“看得见的改进”,会逐渐把那点焦虑压下去。眼见为实,这才是最硬气的“公关”。
不多说了,抛几个问题,欢迎你在评论区聊聊,别憋着:
你身边有“海外滤镜”特别重的朋友吗?他们为啥那么执着?
你觉得理性批评和唱衰的分界线在哪儿?举个你自己的例子呗。
如果你有机会做全球资产配置,你会怎么权衡“收益”和“认同感”?
面对中美之间的不确定,你更关心哪一块:工作机会、房价、教育还是养老?
说到这儿,我就一句小愿望:把日子过厚实,把话说到点子上。你觉得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