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号那天,特斯拉直接对美国工厂的供应商发出了硬性指令:两年内全部用不上中国零部件,得全部换掉。而且,这消息可不是空穴来风,已经有不少供应商开始着手寻找替代的零件了。
通用汽车也跟着起哄,宣称到2027年前要彻底摆脱中国的重要零件。之前特斯拉把上海工厂当作救命稻草,现在却突然打算和中国供应链划清界限,这背后到底藏着啥心思?
政治压力下的被迫选择
这次特斯拉的动作可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咱们回头看看,截止到2024年5月,美国对中国汽车零配件的关税一下子从25%猛涨到100%,连锂电池、石墨这些关键原料也都被加了25%的关税。
拜登快辞职的时候,还打算搞点大事,提出到2027年禁止中国软件用,到了2029年硬件也不让碰。虽说后来特朗普又上台,把这个计划暂时搁置了,但关税这根大棒一直悬着,没摘下来呀。
马斯克手头还握着SpaceX这张王牌,这家公司拿着NASA的订单,跟美国国防体系的关系就像是一根绳子拧成一股的紧密。政府部门频繁对供应链安全进行审查,马斯克哪敢不配合?到2025年中美关税谈判时,美国对中国进口的商品平均关税直飙到47.6%,汽车零部件的关税说不定还更高呢。
而且,最关键的是《通胀削减法案》上明明白白写着,只要电池这些核心部件是在美国本土制造的,每一辆车都能领到7500美元的补贴,刺激效果还真是一针见血。
2024年,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交付了91.6万辆车,要是每辆都能拿到补贴,那光这项就能赚68亿美元。马斯克真够精明的,不只想躲开高额关税,还要把补贴全部拿到手,这一来,中国的零部件自然就成了牺牲品了。
中国供应链的真实分量
特斯拉打算彻底断开和中国供应链的关系,可没那么简单。回想2018年,那会儿特斯拉正卡在产能瓶颈,动弹不得,是上海政府出手,提供低价土地和低息贷款,才帮它渡过难关。
那会儿签的对赌协议写得挺明白,特斯拉每年得缴22亿税,还得投入140亿资金。现如今,看这笔买卖特斯拉真是赚了大头。到了2024年,上海工厂的产能已经占到特斯拉全球总产能的一半多,国产化率也是高达95%。
其实中国的供应商也不差,宁德时代的电池都装在Model3和ModelY上。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宁德时代光是电池出货量就超过了60GWh,里面有四成左右都给了特斯拉的车型用。
拓普集团的那套一体化压铸技术真是牛逼,用上这项黑科技之后,ModelY的底盘少了不少焊接点,差不多有20多个,成本也直线下降了15%。再说三花智控,给特斯拉供应的热管理零件,几乎占了全球采购的八成,特别是能在零下30度的严寒条件下正常运转的热泵技术,欧美那些公司都搞不出来。
现在在中国,特斯拉有超过400家一级供应商,其中有60家还加入了它的全球供应链,支撑着加州弗里蒙特、德州奥斯汀和德国柏林这几个工厂的日常生产。到2025年2月,特斯拉在上海的新建储能工厂Mega pack正式投入运营,年产能达到了40GWh,这也是美国之外第一家超级储能厂。
马斯克在2020年上海工厂开幕仪式上还曾说过,中国的奇迹在别的地方模仿不了。现在突然变脸,看起来像是受到政治压力,搞得不得已才掏出这招。
替换计划的现实困境
特斯拉打算用韩国三星SDI和LG新能源来顶替宁德时代,可这事儿一做,问题就跟着冒出来啦。三星和松下的电池,能量密度比宁德时代的低不少,光是适配这块儿就得折腾几个月,期间还得不停地调调参数。
再说啦,全球八成的锂电池原料都在中国,要想绕开中国的供应链,那成本一定得直线上升。特斯拉现阶段也把一些铝合金的零件换成韩国的产品了,不过,电池这种关键的核心零部件,哎呀,可不是说换就能换得来的事儿呀。
墨西哥变成了特斯拉巧谋的“跳板”,他们打算把中国的零部件先运到墨西哥进行组装,然后贴上墨西哥的标签,再出口到美国,这样一来就能避开关税的限制了。
如此一来,物流成本不得不上涨大约20%,最终这些增加的费用还是得由消费者买单,羊毛还是得从羊身上刮。供应商协会的主席曾提到过,精密模具根本没有什么能无缝替代的东西,中国供应链的网络太密实了,想拆也拆不开。
越南、印度这些地方也开始争抢特斯拉的订单,不过跟中国比起来,这些地方的基础建设差了好远,生产效率也打了不少折扣。之前耐克、苹果把工厂搬到越南、印度,却没想到质量把控和交货时间都出了不少问题。
要是特斯拉继续重蹈覆辙,到了2026年的销量目标可能得缩水点。2025年第二季度,特斯拉的全球交付量已经减少了13.5%,中国市场的销量也掉了9.9%,如果美国工厂再这么折腾下去,股东们可得不答应呀。
中国供应商的应对之道
中国企业可不会干等着不管,早就开始想招数应对了。宁德时代到2024年,海外收入占比已经上升到35%,还特别推出了钠离子电池,主要就是为了减少对锂资源这块“香饽饽”的依赖,搞得更灵活点。
旭升集团的铝件业务占了公司营收的四分之一左右,之前ModelY停产的时候,那订单也跟着跌了不少。如今,人家已经把目标转向欧洲的车企,努力稳住产能。这边的拓普集团,不只是做底盘件,还在涉足机器人行业,给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供应执行器,一个就能卖到五千元,这事儿成为了它新的增长引擎。
中国的新能源车企正迎来快速崛起,到了2024年,比亚迪的销量比特斯拉多出了119万辆,小鹏、理想这些品牌的市场份额也是一天比一天增长。国内对充电桩的需求更是火热,目标到2025年要建成500万个,产业链的基础扎实得很。
中国政府给新能源车的发展提供了不少支持,推进“下乡”政策也一直在落实,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快,对零配件的需求也是不断上升。上汽集团把电池的成本压到6.8万元,比行业平均水平低了1.4万,真是下了不少功夫。
如今,集群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的供应商不仅仅是零件生产者,正逐步转变为方案供应商。欧洲和日韩的汽车厂商都纷纷来抢订单,出海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这次特斯拉推行“去中国化”,乍一看似乎是针对中国供应商,但实际上是在自掘坟墓。成本优势一点儿都没有了,用美国制造的一线优势,竞争力肯定会受影响。通用汽车在中国的销量已经跌到谷底了,要是特斯拉继续这么折腾,全球市场份额可能会逐步缩小。
保护主义走到头,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究竟谁输谁赢,还得看市场的脸色。马斯克这把火,最后会不会烧到自己身上呢?#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