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可能不少朋友在上网刷手机的时候都发现了一个挺奇怪的现象。
好像一夜之间,网上到处都是关于理想汽车车主开车不守规矩的图片和视频。
不是说这辆理想L9违章停车,堵住了消防通道,就是说那辆理想L7变道不打转向灯,或者在马路上压着实线开。
这些内容的文案也写得特别有煽动性,比如“理想车主,总能给你新的‘惊喜’”或者“是不是开理想的,素质都这样?”等等。
一时间,好像“理想车主”这个词就跟“开车乱来”划上了等号。
评论区里也是一片声讨,很多人纷纷贴出自己拍到的照片,说自己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搞得好像买理想汽车成了一种“原罪”。
这事儿闹得挺大,甚至相关的话题都上了社交平台的热搜榜,引起了非常广泛的讨论。
很多人就开始纳闷了,这是真的吗?
难道理想这个牌子的车主,真的就比其他牌子的车主开车更不文明吗?
还是说,这背后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事情?
其实,咱们平心而论,不管是什么品牌的汽车,只要销量大了,车主多了,总会有一部分人不遵守交通规则。
这是个概率问题,跟开什么车关系不大。
你在路上随便看看,奔驰、宝马、特斯拉,甚至普普通通的家用车,都能找到违章停车或者不规范驾驶的例子。
但这次不一样的地方在于,针对理想汽车的负面内容,是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像潮水一样突然涌出来的,而且内容高度相似,矛头直指一个品牌的所有车主群体,这就显得很不正常了。
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舆论风波,理想汽车那边很快就做出了反应,而且态度非常强硬。
他们的法务部门直接发了一份声明,说这事儿已经不是简单的网友吐槽了,而是“涉嫌有组织的违法犯罪”。
他们还给出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数据:就拿8月3日这一天来说,从凌晨零点到早上七点,这个大多数人还在睡觉的时间段,光是一个社交平台上,就集中出现了45篇内容和标题几乎一模一样的视频,主题都是在批评理想车主乱停车。
大家可以想一想,正常的网友分享,哪有这么整齐划一的?
半夜三更不睡觉,几十个人约好了似的,发一样的东西?
这背后要说没人组织,恐怕很难让人相信。
这就好比有人在恶意地、系统地制造和传播负面信息,目的就是要把理想汽车的品牌形象给搞臭。
紧接着,理想汽车的创始人李想也亲自下场回应了。
他这个人说话一向很直接,这次也没绕弯子,直接在网上说,他认为这是一次有品牌在背后操控的“黑公关”行为。
他说,理想汽车每次发布重要的新车型,都会遇到类似的网络攻击。
比如当年理想L9上市的时候,就有一波人到处宣传说“理想汽车要倒闭了”;前段时间理想MEGA上市时遇到的风波,大家也都有所耳闻。
李想甚至直接挑明了说:“这一次我们也知道哪个品牌在操控。” 这句话可以说是火药味十足了,直接把事情从“车主素质”的讨论,升级到了汽车品牌之间不正当竞争的层面。
如果说李想的发言还只是“指控”,那接下来理想汽车一位产品负责人爆出的料,就几乎可以说是“铁证”了。
他发了一张截图,内容是一个网络兼职群里的任务发布信息。
这个截图清楚地显示,有人在群里花钱招人,干两件事:第一,去马路上专门拍摄理想汽车的违章行为,比如违停、压线等等,拍一张照片或者一段视频,就能拿到5到8块钱的报酬。
第二,招募人手拿着这些拍到的“黑料”,去网上各种跟理想汽车相关的视频或者车主主页下面发表带图片的恶意评论,每发一条,可以赚1块5到2块钱。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心里都明白了。
原来网上那些看起来像是普通路人“义愤填膺”的抓拍和评论,很多根本就不是偶然,而是一场明码标价的生意。
这背后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有人出钱下达指令,有人负责执行“拍摄”和“评论”任务,然后把这些制造出来的负面内容大规模地投放到网络上,形成一种“所有人都这么认为”的假象。
这种行为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监督交通文明,而是要通过这种“人海战术”,反复地向公众灌输“理想车主素质差”这个观念,久而久之,大家就会信以为真。
这样一来,理想汽车的品牌声誉就受到了打击,那些本来打算买理想汽车的潜在客户,可能就会因为这些负面印象而犹豫,最终选择其他品牌。
这就是商业竞争中非常阴暗和卑劣的一种手段。
说到底,这种恶性的商业竞争,最终伤害的是每一个人。
首先,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理想汽车品牌和它的几十万车主。
他们被无缘无故地扣上了一顶“低素质”的帽子,这对他们是非常不公平的。
其次,这种风气也严重毒化了整个中国汽车行业的竞争环境。
我们的国产品牌,现在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本应该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技术研发、提升产品质量和改善用户服务上,团结一致去和国际巨头竞争。
可如果大家都把心思花在怎么互相使绊子、怎么雇“水军”抹黑对手上,这不就是严重的内耗吗?
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也让整个行业的形象受损,最终只会让国外的竞争对手看笑话。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我们也被愚弄和操纵了。
我们每天在网上看到的信息,本应是帮助我们做出更好决策的参考,但现在却可能充满了谎言和刻意引导。
这会让我们对网络信息失去信任,也让那些真正有价值的用户反馈和客观批评,被淹没在这些有组织的口水战之中。
所以,当我们再看到类似这种针对某一群体的大规模负面信息时,或许都应该多留一个心眼,想一想这背后到底是真的民意,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表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