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末又被谁刷屏了?刚刷完那个赛车比赛,我的手机简直烫得不行,脑子里一堆话憋着,不吐不快。
你说这王一博吧,本来一乐呵看个比赛,结果又是一场“粉丝盛宴”,这头衔,这排面,搞得跟什么似的。真就一个赛车号码,能让这么多人激动得原地起飞?我看着评论区那些“85号冲鸭”的呐喊,感觉自己好像掉进了一个巨大的追星漩涡里。
都说这叫“热潮”,我倒是觉得,这更像是一种现象,一种被精准计算和放大的情绪。你看,他一出场,数据就嗖嗖往上涨,热搜就跟不要钱一样往上蹦,那架势,比我当年高考出成绩还刺激。我甚至能想象到,赛场边那些粉丝,举着灯牌,喊着口号,眼睛里闪着崇拜的光,仿佛王一博就是她们的全世界。
有人说,这是因为王一博本身实力强,赛车技术好,所以大家才这么喜欢。这话说得一点没错,毕竟人家是拿过卡丁车比赛冠军的,在2023年的亚洲吉利杯方程式大奖赛珠海站也拿了组别的冠军。这数据摆在这儿,不是假的。可问题是,有多少人是真的在关心这场比赛的成绩,又有多少人只是在追逐那个“85号赛车手”的符号?我总觉得,很多时候,粉丝的热情,已经超越了对这项运动本身的热爱。
你想想,一个明星,他做任何事情,都会被无限放大,被贴上各种标签。他参加赛车比赛,就成了“赛车手王一博”,他的粉丝就成了“车迷”,这名字听起来是挺有模有样的。可这种“有模有样”,是不是有点过于简化了?
我倒不是说粉丝不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星方式,这无可厚非。只是有时候,看着那股子狂热劲儿,我有点替这项运动本身感到一丝丝尴尬。这比赛,是为赛车手们准备的,是他们用汗水和技术去拼搏的舞台,结果呢?风头全被一个明星给抢了,好像这场比赛的意义,就变成了为他的流量添砖加瓦。
我手机里还存着几张图,那天他比赛的现场,镜头几乎 all in 在他身上,其他的车手,连个特写都难捞着。这不是说王一博不值得关注,而是说,当一个产业,一个领域,被过度地依赖流量明星来驱动,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了?
我记得前两年,类似的“明星效应”也出现过,各种跨界,各种尝试。有的还算成功,有的就成了笑话。但赛车这东西,它有它自己的专业性和残酷性,不是说你长得帅,流量高,就能在赛道上为所欲为的。每一次加速,每一次过弯,都是对技术和胆量的考验。
这让我想到,是不是我们这个时代,太过于追逐“明星效应”了?不管什么行业,只要能沾上明星的光,就好像能瞬间拥有了话题和热度。但这热度,来得快,去得也快,最后留下的,又能有多少是真正扎根的东西?
我翻了翻之前一些关于赛车运动的资料,在国内,真正成熟的赛车文化,其实还在发展中。它需要的是专业的培训体系,有竞争力的赛事平台,以及,最重要的,观众对这项运动本身的理解和认同。如果每一次比赛,都被“谁谁谁来了”这样的信息给淹没了,那这项运动,怎么可能真正发展起来?
你看,那天比赛结束,新闻稿里,除了他夺冠的消息,就是粉丝们有多激动,多疯狂。关于赛车技术分析,关于其他选手的表现,寥寥无几。好像大家关心的,从来都不是“赛车”本身,而是“王一博”这个名字。
这种感觉,挺复杂的。一方面,我知道,流量明星确实能带来关注,能让一些原本小众的领域,被更多人看见。这是好事。可另一方面,我又担心,这种关注,会不会变成一种“滤镜”,让人们只看到那个闪闪发光的明星,而忽略了背后更真实,更值得深挖的东西。
而且,我还有个疑问,这种“一夜爆红”的赛车手,能火多久?当新鲜感过去,当下一个更年轻,更流量的明星出现,他身上的光环,还会那么耀眼吗?赛车这项运动,会不会又一次被遗忘在角落里?
我真是越来越搞不懂了,这到底是粉丝在支持偶像,还是偶像在消费粉丝?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资本在利用这一切,打造一个又一个流量神话。
这就像一部连续剧,每一集都有新的高潮,新的话题点,观众看得津津有味。可看完之后,你还能记得住什么?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在这场被精心编排的“盛宴”里,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却又迷失了方向。
我只想问一句,当喧嚣散去,留下来的,还会是赛车本身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