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发现,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等头部电池企业的储能电芯生产线已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订单排期最远已至明年第二季度。某主流厂商生产负责人表示,“产线基本零库存,工人实行三班倒,仍难以完全满足客户需求。” 产能紧张背后,是国内外新能源配储需求激增、电网调峰项目大规模上马以及政策强力推动的多重因素叠加。
行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储能电芯出货量同比增长超过 120%,其中电网侧储能项目增速尤为显著。多地强制配储政策持续推进,风光电站配套储能比例不断提高,加之峰谷电价差拉大带来的工商业储能经济性提升,共同推高了电芯需求。有系统集成商透露,“电芯交付周期从 45 天拉长至 90 天,价格谈判主动权正向供应商倾斜。”
政策层面正在进一步加码。根据《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到 2027 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突破 100GW,预计带动千亿级投资。山东、江苏、广东等多地已出台配套补贴与示范项目支持政策,推动储能项目落地速度明显加快。分析认为,政策与市场正在形成双轮驱动格局。
产业链各环节均迎来发展机遇。除电芯制造端直接受益外,储能系统集成、温控设备以及上游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等细分领域也呈现供不应求态势。技术竞争更趋白热化,钠离子电池、315Ah 以上大容量电芯成为新一轮产能布局焦点,多家企业已推出相关量产计划。
纵观全局,储能行业已步入规模化发展的快车道,具备技术领先优势和充足产能布局的龙头企业有望持续受益。在能源革命和双碳目标推进的背景下,储能赛道正展现出显著的确定性与成长性,成为新能源领域又一条黄金赛道。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