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一夜被刷屏:9月7日,港交所聆讯通过,奇瑞这个从2004年就开始谋划上市的老牌车企,终于站在了敲钟的门槛上。看到这条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它是一次真正的自我重塑,准备迎接全球资本和市场的洗礼?还是又一个靠故事讲出来的“高增长神话”?
先说硬数据,不绕弯。招股书显示,奇瑞拟发行不超过6.99亿股海外普通股,18名股东拟将约20.16亿股境内未上市股份转换为境外流通股,预计募资约15至20亿美元,折合约117亿到156亿港元,每股估价约2.5到2.8美元,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华泰和广发证券香港。时间线很耐看:2004年首提报,遭遇2007—2008年金融风暴、2016年借壳受阻,2018年启动混改,直到2025年完成股东下沉,资本通路才真正理顺。可以说,这是一场耗了二十多年的“耐力赛”。
业绩表现也够亮眼。营收从2022年的926.18亿,飙升至2024年的2698.97亿,表面看年复合增速惊人;净利润从58.06亿增长到143.34亿。2025年一季度,营收682.23亿,净利47.26亿。销量上,2024年全球销量229.5万辆,位列全球第十一、中国自主品牌第二;2025上半年销量突破126万辆,同比增长14.5%,日均出厂近7000辆。海外市场是一个值得拍手的成绩单:2024年海外收入1008.97亿,占比37.4%;累计出口超过1300万辆,连续22年位居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2025上半年海外销量约55万辆,约占中国汽车出口的五分之一。
募资打算很明确:把钱投向新能源和智能化、扩大海外产能并优化供应链,目标是冲刺2025年下半年200万辆、全年营收突破6000亿。技术路线上提到的野心十足——计划2026年实现固态电池量产上车,2027年批量投放,纯电续航瞄准突破1500公里。早在2022年,奇瑞就提出“瑶光2025”战略,承诺五年投入1000亿,培养2万名研发人员,建立300个实验室,并与华为深化智能化合作。这一套组合拳,听起来既豪气又有技术派的影子。
说到能不能打动资本市场,关键在几个落地的节奏。现在有三点值得盯紧。第一,募来的钱能不能真正提升新能源车型的毛利并加速比例提升?目前燃油车在2024年仍贡献近七成收入,新能源仅约16%,且新能源毛利不到15%,这是短板。第二,固态电池和1500公里续航属于技术高地,要按时量产同时具备成本优势并不容易,任何时间表被推迟都会打击想象空间。第三,海外扩张成绩斐然,但当地关税、物流以及合规风险是真实存在的坑,落地的本地化产能和供应链要跟上。
我个人的判断是:时机已经成熟。中国自主品牌崛起、新能源加速和出口放量三股力量叠加,给奇瑞提供了难得的窗口。如果它能把募资真正聚焦在提升新能源比重、改善毛利和建立海外本地化产能,那么成为中国车企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力量并非空谈。投资者该盯哪里?募资使用计划具体落地节奏、新能源车型毛利的改善速度、固态电池研发与量产进度、以及海外产能落地时间表——这四项变量,决定了这位“跑了21年”的老将能否在下一段赛道上实现加速超车。
网友的声音也挺有意思:有人说“老牌国货要终于出海了,给力”;也有人调侃“别光说漂亮目标,能不能把电池续航做稳定先行?”这些朴实的声音很现实,也值得管理层认真听取。最后抛个问题给大家:如果你是投资者,看到这样的招股书,你更看重哪一项指标?募资花在哪儿会让你点头?欢迎留言讨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