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周末的午后,你驱车驶过一片郁郁葱葱的山谷,车窗外的风景飞速掠过,只有车轮摩擦地面的轻微声响陪伴着你,安静得仿佛身处科幻电影的场景。听着毫无颠簸感的发动机咕咚作响,你可能还会想,这种新能源车,要是早一点普及该多好。
但你知道吗?电动车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早在百年前的街道上,电动车和燃油车就已经一起跑过。当时的电动车简直像是那个时代的“网红出行利器”,因为安静省油,很快得到了上流社会的青睐。但好日子没持续多久,由于电池技术无法满足更高续航需求,电动车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转而燃油车独霸天下。直到近几年,电池技术一步步攻关,终于迎来了春天——但细想之下,有些细节却没你想得那么简单。
简单点说,现在电动车火热的背后,有两点不可忽视:一是技术进步,二是政策助推。丰田这些年一直卡着一部分关键专利,什么混动技术、氢燃料的专利等等,国外企业想靠技术再突破,必须要先绕过这些“天罗地网”;而等到2022年,专利保护到期,大大小小的品牌才终于能挺着胸脯喊着“自主研发”进入市场。你看着新时代的电动车品牌雨后春笋般涌现,还以为是什么百花齐放,实际上这背后的动力,更多跟资本、政策脱不开关系。
现在那些响当当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像小鹏、蔚来、理想,说是新势力,很多其实就是从老车企里“分家”出来的。这里边有几点门道。比如那些突然就冒出来的“新品牌”,什么“深蓝”、“极狐”之类,听起来特别科幻,但仔细一查,就会发现他们的背后母公司要么是老牌国企,要么是传统车厂。这么一瞅,它们换个华丽外衣的最直接原因,可能根本不是因为工艺进步,而是为了甩掉老牌车企沉重的包袱,更重要的是顺势把新能源业务包装得光鲜亮丽,好让资本市场更买账。
别以为我在吓唬人,很多电动车的所谓“高端科技”,也不过是披了层炫酷外表。本来按照宣传,什么增程电动机技术听起来挺有噱头,既能像电动车那样低碳环保,还没有续航焦虑,很多厂家都号称掌握核心技术、做到了“全球先进”。但你去深挖一下就知道,这些电机、电池和控制盒其实都能在供应链上采购甚至外包定制。比如理想和问界的车型,主要依赖华为的鸿蒙车机系统,像是“贴牌定制”的样子,从技术体系来说,和真正意义上的新能源汽车巨头差得还挺远。
不过用户也不傻,尤其是国内的消费者,在关键问题上比谁都精明。随便问一个买过电动车的人,他们大概率都会说“电动车好是好,但怕抛锚啊!”续航焦虑从不是空穴来风,很多车厂再怎么宣传自己的电池管理技术,用户还是怕路上没电,尤其是长途驾驶时的充电问题。另外,安全性能也让人心里打鼓,这两年关于电动车自燃、热失控的新闻少吗?2023到2024年间,公开报道的热失控起火有七十多起,可见消费者多多少少会心存顾虑。
再说氢能源车,这东西一时半会还普及不了,但你要较真啥安全性、环保性,氢能源确实比电动车有保障多了。虽然现在买不到合适的氢能源车,但至少听着不会天天“爆车”、或者担心充电口起火。这个思路也未必多偏激,比起资本和技术狂推电动车到市场,为啥不能让消费者有更多样的选择呢?
有人会说了,电动车研发和普及推动得确实不容易,方向也对,咱不能仅盯着问题。好吧,那就来说说全球的研发情况。看看特斯拉的那种4680电池,这是它答应了多少次,磨了几年才批量生产的;再看丰田和本田这些日本大牌子,预订2027年才能量产的固态电池技术;反观咱国内这边虽然提了“弯道超车”的目标,但像一些更高端的技术,不少依然受制于国外进口。要真的搞到独立自主,还得好几年。
说到这吧,我还是想说,新能源车这一波真的挺复杂的,不止是技术在进步那么简单。政策在给力、资本在炒概念,可真正对消费者最重要的问题,却往往放不在第一位。买车的人最在乎大抵还是能开得省心、开得安全。花样的技术咱愿意支持,但最终市场走向如何,可不是单车谁更炫能决定的。而是扎扎实实的安全和性能。市场虽说残酷,但也实实在在,谁真拿不出真东西,到末了都可能自己淘汰自己。
就像百年前那些被淘汰的老电动车一样,今天,这一切看似环节众多,其实核心一点没变:靠谱的技术、消费者信赖的安全感,才是车企生存的底气。你说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