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九银十新车集中上市,媒体奔波体验缩水,车企竞赛难见深度

不是在参加活动,就是在去参加活动的路上。半夜的候机楼里,背着电脑包的同行们正在交流今晚的航班延误信息,顺便复盘上一场试驾感想,困意和咖啡混合成一种奇异的化学反应。有人掏出手机,一边刷新采访提纲,一边计算着明天凌晨酒店的叫醒电话要设置几点。不远处酒店专车已经来了,协办方举着牌子站在夜色里,“您好,是来参加新车发布会的记者吗?”我们互相瞟一眼,心照不宣:你也是今天才获悉自己明天要飞去哪,报道哪款新车的吧?

金九银十新车集中上市,媒体奔波体验缩水,车企竞赛难见深度-有驾
金九银十新车集中上市,媒体奔波体验缩水,车企竞赛难见深度-有驾
金九银十新车集中上市,媒体奔波体验缩水,车企竞赛难见深度-有驾

我经常想,如果哪天航空公司专门为汽车媒体人推出一条“发布专机”航线,应该不会比现在的“成都火锅航线”冷清——都是同样的人,飞到同样的地方,报道同样密集的新车发布,感受同样的身心疲惫。这两年的金九银十,汽车行业宛如一场永不停止的流水席,新菜一盘接一盘,食客已无力分辨味道,只能机械地咀嚼。

据公开渠道不完全统计,9月上半月的15天里,国内上市的新车已接近20款,覆盖10万至50万元的主流价格区间,涵盖了新能源、燃油,轿车、SUV、旅行车等品类。尤其是插电混动成了最热门的关键字,大家都在“拼一波技术路线”,仿佛谁慢一步就要被核心用户遗忘。而到了9月下旬,“新车爆发”更是扩容到极致,一份流传于多家媒体的活动日历上,最后一周将有超过30款新车迎来上市或预售。

我尝试用旁观者视角,冷静盘点这背后的链条:一方面是车企的疯狂军备竞赛,另一方面是媒体行业的严峻考验。

车企这波操作,从表面看无非是抓住“金九银十”这个传统旺季加速抢占市场份额。中国车市增量转向存量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消费者逐步陷入理性,购车主力变成了换购和增购,谁抢上一波主力用户,谁就能活得更久一点。于是,过去那种“一年一改款、五年一大换代”的节奏被彻底打乱,如今,“一个季度一上新”“一年多换代”已然成为新常态。

但表面热闹的背后,是水下拼杀的残酷。每推出一辆新车,都是在存量市场里抢蛋糕,不是我多卖一辆,就是你少卖一辆;每一场新品发布,不仅是对车企研发和市场团队的考验,也是对媒体报道能力和节奏的极限挑战。同事们间流传一句冷幽默:“9月的成都,活动比火锅还多,多到消化不完。”

其实,这场新车扎堆上市潮里,最先“消耗不够的”,就是汽车媒体。同一时间段内多家车企扎堆搞活动,结果就是媒体资源极度短缺。资深编辑一个月跑遍三座城市,夜宿机场、流水线式试驾:“不是在赶飞机,就是在赶稿路上。”越来越多的主编只能对合作伙伴说:“抱歉,这周实在分不出人。”甚至有品牌调侃,索性直接办一场联合发布会,大家省时省力,顺便PK一下谁家PPT更打动媒体老师。

但这种“流水线报道”模式,很难有深度。试驾时间被无限压缩,体验变得碎片化,媒体人刚摸清新车参数,发布会已经结束;刚拍完试驾素材,稿子的推送时效已经被下一个品牌抢走。专业分析变成流水账,用户得到的信息愈发趋同。这就像是看连续剧,只是跳过了一集,下一集的剧情其实依然是熟悉的配方:谁家加装了更多摄像头,谁家电池续航又进步了50公里。

而品牌方也并非是赢家。“多生孩子好打架”,但多生也是成本压力的加大。研发周期被挤压,技术团队疲于赶工,新的车型还没卷出优势,老车型已经“被淘汰”入库。头部企业还好,腰部以下的品牌很容易陷入跟风陷阱,只为了刷存在感,拉高曝光率,结果是营销层层叠加,研发压力、销售压力也层层递进,最后往往是“烧钱买寂寞”,老板拍拍桌子说“今年销量不涨明年就撤团队”。

金九银十新车集中上市,媒体奔波体验缩水,车企竞赛难见深度-有驾
金九银十新车集中上市,媒体奔波体验缩水,车企竞赛难见深度-有驾
金九银十新车集中上市,媒体奔波体验缩水,车企竞赛难见深度-有驾

翻到更深的底层,新车密集上市本身是技术壁垒逐渐塌陷的副产品。燃油车时代,发动机、变速箱你很难超越头部企业。电动车来了以后,“三电”技术,尤其电池,持有者已从车企变成了第三方供应商。你要更大续航,我就更大电池;你要更多屏幕,我就拼更高像素。技术差距被供应链扁平化,产品同质化严重,一场军备竞赛不可避免。

而从行业伦理看,“卷”到最后,消费者真的得到了利益吗?表面选择多了,实际却更加迷茫。同样参数的产品,同样预售的时间,同样五花八门的营销手法,最终用户也在信息洪流中淹没,反而难以做出理性选择。新车发布会越多,实际用车体验却很难被媒体时间留出足够空间深度分析,消费者得到的是“资讯快餐”,很难吃到“观点主菜”。

此种困局下,我不禁想起一位老媒体人调侃:“再这么下去,车企以后得自带摄像团队,自己做评测,媒体负责领盒饭。”虽然这听起来黑色幽默,实际上道出了现今行业的诸多无奈和自嘲。内卷本身是行业淘汰周期的加速器,谁能熬过眼下这波疲劳,就能看到下一波技术革新和市场洗牌的希望。

可话说回来,汽车行业的疯狂上市节奏到底是不是合理的?在我看来,适度竞争必不可少,能推进行业技术升级和产品优化,推动淘汰落后产能,这是好事。但当数量竞争、营销竞赛变成主旋律,大家都开始比谁“发新车多”,而不是比谁“发新车好”,那么问题就浮出水面了。

金九银十新车集中上市,媒体奔波体验缩水,车企竞赛难见深度-有驾

频繁换代,持续推新,究竟能不能带来用户价值,能不能让产业正循环,还是只是在“拼一把曝光”后把问题交给下一年度的新车?而行业每一个参与者——无论是品牌方、媒体、经销商、消费者——是不是都应该停下来,思考下自己该如何在这波浪潮中继承专业主义和理性判断?

有时候想,汽车媒体报道现场和机场候机楼一样,大家都是在等一个信号灯,谁先抢到下一个热点就冲出去。可这场没有终点的抢赛,最后能留下的,是会用专业、理性的态度去沉淀产品价值和行业洞察的少数派。至于更多的“流程岗”,则很可能被新一轮洗牌悄然扫除。

所以现在,站在新一轮“金九银十”的发布会之中,大家都像在一场不断加速的淘汰赛里奔跑。谁能在同质化的海量新车中,留下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品牌温度?谁能在报导潮流下用证据和细节让用户看到事实而非宣传?这或许是我们都在找却很难回答的专业问题。

最后,我不做绝对判断。只是想问一句:在一周30款新车上市的热闹背后,大家究竟还能分辨什么是真正值得被关注的产品,以及,什么才是值得被记录和传递的行业进步?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