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和极氪这对“亲兄弟”,最近又整了件大事出来,可别眨眼,事情发展得比某些电视剧反转还快。
你说现在汽车圈儿还能有什么新鲜事?不是新车型扎堆发布,就是哪家高管跳槽,或者又有外资巨头投资。但这回还真不一样。9月5日,吉利控股召集了个特别大的会,估计连茶歇的饼干都没换过,独立股东们一拍桌子,来了波95.14%的高投票,通过了吉利汽车要把极氪彻底“收进自家”的议案。这投票率,都快逼近班级大合照的出镜率了。
网上这两天议论声也是炸裂一片,“合并极氪是什么意思?”、“极氪要被私有化了,上市之路终结?”、“吉利这是要效仿特斯拉一条龙了吗?”。问题扎堆,吃瓜群众扑朔迷离。可要说真相——咱还得慢慢扒。
回头看个背景,别着急走神。吉利,咱们老百姓再熟悉不过的老汽车品牌,从拼市场起家,到后来开始折腾品牌大战,那内卷程度比抢春运火车票还激烈。这两年,新能源汽车十面埋伏,燃油车市场慢慢萎缩,新的“电动江湖”明争暗斗。吉利旗下有新能源阵营里的银河系列、极氪,还有领克这样的合资品牌。
可说实话,品牌太多就容易起内耗。你家银河卖电动,极氪也冲高端电动,领克也想蹭热度,大家都来个新车上市,结果同桌吃饭自己抢自己盘子。投入再多也是白搭。
所以吉利大佬们今年想明白了,不能让自家孩子内卷到头秃,得整合资源。5月初之时,吉利宣布要“回归一个吉利”。这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家里统一规划、做事更顺溜。那怎么做?把几何、翼真给并进了银河,把领克并进极氪。此番合并极氪,就是“一个吉利”战略的收官大招之一。
其实这波操作策划得挺细腻。早在5月7日,吉利就通过公告放风,要给极氪发出活生生的“私有化”报价,每股极氪2.57美元,美国那边的存托股票25.66美元,这价码不低。要知道,吉利控股当时就已经握着极氪65.7%的股份,干脆全吃下来。要是棋子走顺了,极氪直接退纽约股市牌桌,彻底变成吉利名下的“亲闺女”,还不兴外人染指。
7月15日,吉利又带着极氪高管们坐下来签约,官宣收购剩余股权。对于极氪老股东来说,还真有点“自由身”即将变“家族门徒”的滋味。咋补偿?吉利车票两选一,要么拿现金,要么换吉利的新股份,选哪个,自己心里掂量去。
不过,合并可不是闹着玩的。得过股东那关,还得商量法律、财务、会计这一大家子问题。说到底,合并案最后要不要落地,极氪的独立董事们得静下心来仔细掂量一轮。这次9月5日的大会,一锤定音——吉利那头说OK,极氪提案下周也问题不大。自己和关联方票权合起来早就超过三分之二,比某选秀决赛还没悬念,大局已定。
你问这盘棋,下步怎么走?吉利汽车执行董事桂生悦话说得很直:只要两边大会顺利过,年底前交割办妥,合并大局算画上了句号。
等等,这瓜真的有这么大吗?你说极氪前阵子财报披露,2025年上半年营收近500亿,亏损倒是收窄到10个多亿,那股市投资人大腿都快拍断了。二季度极氪收入上涨近37%,亏损收缩八成。交付也有起色,高端新能源汽车还是受点待见,不过竞争格局也越来越卷。极氪品牌9万多台新车顺利交付,领克还干到15.4万台。综合看销售收入,两个品牌不分伯仲,谁也不服谁。
讲道理,数据挺漂亮,这时候把极氪“私有化捞回来”,到底能不能让吉利打个漂亮“资源整合”翻身仗?从管理角度讲,把一堆子品牌合并到大吉利热炕头下,能节省不少内耗“水电费”,比如研发不重复,零部件采购统一,营销传播声音也集中,连Bug都省心点。但看在老股东们眼里,也许犯嘀咕,本来还能享受上市红利,现在倒好,一夜回到解放前,转成一大家子的公司,还得听老大指挥。
走到今天,吉利和极氪的关系有点像一本“家庭伦理”升级版。生意归生意,各家更要谋出路。新能源市场风起云涌,特斯拉、比亚迪、大众都虎视眈眈。多品牌小打小闹,很难打赢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套路。本来搞自主品牌,吉利也都体验到了自家“孩子打孩子”咋个别扭。这次合并算是忍痛割爱,重新洗牌。
你再看国际上几个老牌车企,丰田、大众那种家族合体式军团,整天强调“资源共享”,靠大平台撑住成本方程。小厂单打独斗早就是明日黄花。吉利借着极氪交割,目的是在油车、电车、插混等细分市场通吃,既能叫板低端又敢挑战豪华阵营。布局上是把棋盘向全行业延展,用业内行话说就是“横向合纵、纵向整合”,让自己活得更硬气。
你可别小瞧这种品牌策略上的“回归一体”,有大厂前车之鉴在。其实市场早在不断验证,多个品牌打市场,往往导致产品定位重叠、预算分摊稀疏,风险没减多少,却把自己掰得七零八落。像极氪和银河,各自开发智能驾驶、动力总成、用料工艺,既拼设计又拼性价比,后台一算账,这成本杠杆早早失灵。现在收归吉利大旗下,既能集中火力突破卡脖子技术,又能减少不必要的甩卖大战,听起来确实省事。
当然,合并不代表所有人皆大欢喜。外界也有担忧:是不是变成一家独大,会压缩极氪原有的创新动力?极氪一直打“新锐高端智能”的品牌人设,回到吉利母体后会不会被“老大哥”管得死死的,灵活性和差异化是不是会被弱化?
从实际看,吉利是想兼顾效率与创新。不把“鸡蛋都放一个篮子”,但也不能让盘子摔得到处都是。所以怎么平衡新老势力、保证极氪团队的独立性,未来是一道必答题。如果管理没做好,内部会很难受。但现在情况下,不合并就等着被同行收拾,合了至少还能有较强的“抗打能力”。
另一头,合并也给吉利和极氪两边员工和投资人提了个醒。以后工作节奏、考核标准、岗位稳定性都会重新排列组合,光看合并新闻拍手不够,得做好“升级打怪”的心理建设。毕竟汽车行业不相信眼泪,资本不会等你慢慢适应新岗位。
“一个吉利”会不会带来“吉祥如意”?这倒还得看后续动作。市场不是说说就能转身。就像朋友圈刷屏的段子,“企业合并比婚姻更难,分分钟变大型修罗场”。但说穿了,当前这个车圈,谁都没资格原地踏步了,连大吉利也要步步为营。
说到根本,这场合并风暴其实宣告了中国自主品牌阵列已然走到深水区。市场要求越来越高,圈钱速度、技术壁垒、品牌溢价,没有一样能蒙混过关。吉利和极氪的抱团,不过是在激流中抢占浮木罢了。
此番操作会不会是行业标杆,还是又一场“大手术”后的小病小痛?外人众说纷纭。当下正是见真章的开端。以后极氪还能否保持创新速度?吉利能不能扛住压力打赢多线市场的硬仗?
不妨把问题丢给屏幕前的你:你觉得吉利和极氪的“家庭大合并”,未来会给中国车圈带来怎样的变化?你身边有朋友在极氪或吉利干过的吗?他们怎么看这事?欢迎来留言,咱们唠唠嗑。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